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编号BWV1007-1012,大约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巴赫时任科腾(Cothen)宫廷乐长期间。这些组曲目前无法确定其具体的创作年代,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根据对组曲的各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它们应该是巴赫科藤时期的创作,可能于1720年(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手稿上的完成年份)前后完成,其中后三首因创作和演奏技巧明显难于前三首,故诞生时间可能更晚些。 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组曲和奏鸣曲,巴赫在这里构建了一种更加循序渐进和连贯统一的风格,每首组曲在结构上都按照严格的曲式谱成。而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交响曲的先声。前奏曲、阿列曼德和库朗特往往构成一个不规则但内容统一和连贯的快—慢—快结构;其后是慢速的萨拉班德,该乐章的音乐性格和内容都在组曲中明显的与其他乐章不同,而这种特点更是未来交响乐或奏鸣曲柔版(Adagio)乐章的预示;其后的小步舞曲或其他三拍子快速舞曲在曲式和音乐情感的发展上连接了前面慢速乐章与终曲快速乐章吉格(Gigue)。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 (音频中是Alexander Kniazev的演奏) 前奏曲 (Prelude) 阿列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a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小步舞曲 I/II(MinuetI/II) 吉格(Gigue) 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作品完全不受重视。除了偶尔以练习曲(etude)的身份出现外,根本无缘在音乐厅里演奏。在十九世纪,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尝试为它们加上钢琴伴奏。加泰羅尼亞大提琴家卡萨尔斯(1876-1973)是历史上对于这些组曲的推广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和影响的人。他于13岁时无意间在旧书摊发现这份旧乐谱﹐钻研十余年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录制的第一套全部组曲录音。时到今日,这盘录音仍旧被专业音乐家和业余爱好者奉为楷模。 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 米沙·麦斯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有幸随当代两位大提琴巨匠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和皮雅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研习琴艺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米沙·麦斯基为:“年轻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演奏融诗意、优雅的精致与高贵的气质和辉煌的技巧于一体。” 他是当今除罗斯特洛波维奇和马友友之外最富盛誉的演奏大师之一,他的演奏往往突出亮丽的效果,琴音富有变化。 他出生在1948年1月10日出生在拉托维亚首都里加的一个犹太裔家庭,受热爱音乐的母亲及哥哥姐姐的影响,麦斯基8岁时迷上大提琴,17岁的麦斯基赢得全苏大提琴比赛头奖,翌年(1966年)获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大提琴项目的金牌,遂被比赛评委、当时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相中,收为入室弟子。 他演奏事业中最光辉的一页是2000年的全球巡回表演,主要演奏巴赫的作品,共演出了一百多场。为了表示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仰慕,他三度灌录巴赫的《独奏组曲》,并制成唱片。他的唱片在全球都赢得好评,且获奖无数,包括五度夺得东京的唱片大赏、三度夺得德国唱片回声奖、巴黎的唱片大奖、法国的年度金唱片奖,并多次获提名竞逐格林美奖。 他在过去25年中一直是德意志唱片公司专属签约艺术家,和维也纳及柏林爱乐、伦敦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巴黎管弦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合作,相继发行了超过三十张唱片。他的唱片在全世界都备受好评,并五度荣获声望卓著的东京Record Academy Prize奖,三度获得德国“经典回声唱片奖”、巴黎“唱片大赏”、“年度金音叉大奖”及葛莱美奖提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