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改变自己

 木香草堂 2018-11-25

——读张文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之五

马国锋

三至六卷精彩回放

张文质

1、在孩子身上寄寓希望越多越容易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成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碍。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助于我们去接纳一个生命。

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只能进步一点点。寄寓希望太多,要求太严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2、我曾经主编了一本书,《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我发现有不少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败,做教师的孩子除非极有天份,要不然普遍比较压抑,道理很简单: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要厉害。

作为教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严格。

作为教师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鸭。

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孩子的落后与不足,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我这里举的是教师的例子,其实很多所谓的成功家庭往往也会对孩子更为严苛。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要么特别自卑、懦弱,要么就会特别叛逆。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从幻想到接纳的过程,就像我们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一样,每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一次看似简单的生育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命运的考验。

3、实际上,也只有你站在孩子一边,你才可以成为一个父亲,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母亲,你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的养育,慢慢地就可以从你脸上看到更多的慈祥,从你脸上就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柔情。你人生很多思考,会因为“这一个”孩子而改变。

如果要归纳一下,以上我所讲的内容可以总结为:父母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而这个责任从孩子孕育伊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人父母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退休,难以找人替代的工作。

4、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5、其实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就是一个莎士比亚,首先关心的不是他的天份,天份是很难判断和预见的,天份大概也是后天很难再帮上什么忙的,“父母不傻,孩子大概也不会太傻”,但父母要真的遗传了什么“傻”,那则是我们要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我现在说的是我们要把“加倍精制”理解为对孩子细致的关爱,这种关爱的落脚点首先应该放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上。受到疼爱的孩子不一定都会成为天才,但受到疼爱的孩子一定会更为健康,更为聪明,更有幸福感,也就是父母抚爱的手,能使我们从孩子脸上看到天真、自然和明亮的欢乐。

6、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生命性的行为,你必须在孩子还在童年时就尊重他这样的需要,用心培植他这样的需要,肯定他这样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包括家人之间一旦形成隔膜,你想改善它,麻烦不在于道理上有什么难以理解——交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方式,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尤其在在亲人之间,我们往往更会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改善也会变得更为困难。

7、爱是需要说出口的,爱需要表达,爱是需要不断去表达的,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爱的表达应当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我们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自己最想说、最应该经常说的话语,它能够直抵孩子的心灵,成为最美好的鼓励,最美好的慰藉,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我深信对孩子真挚同时让他可以不断感受到的爱,一定能够帮助她更好的成长。

8、应该每天都拥抱一次,孩子越小,我们越要经常拥抱他,同时把这样的拥抱坚持下去,每天无论多忙,都应该对孩子说一些柔软、甜蜜的话语,每一天都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欣赏他,也让孩子分享你内心的情感。

9、目前最需要我们意识到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交给爷爷奶奶,交给亲戚,交给熟人,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在城市里,很多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家中,回到孩子身边。今天儿童教育的缺失就会变成明天家庭的灾难,变成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10、要把带上孩子再去打工变成我们生活的信念,变成我们生活的勇气和责任,再困难也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可能是对我们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父母一个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只能去承受。

1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远离孤独、无助与恐惧,看着孩子长大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12、我们非要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倒是愿意相信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13、时常我们总以为我们投入工作、投入应酬的时间越多,越能够提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能给家人带来幸福,现在我们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当应酬成为习惯时,我们还要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

14、无论你多艰难、多忙碌都应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职,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会少犯很多错误,你对孩子的爱越多,你的烦恼可能就会越少。

15、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责任开始,从反省出发,在改变中去承担责任,在反省中去获得新的智慧。

为了孩子改变自己

马国锋

自从有了这个孩子,总是希望她能够身心健康、胆大而又心细、聪明而又活泼开朗、温柔而又刚强、待人大方得体、写一笔好字、画一幅好画、有良好的音乐天赋、有优秀的素养、学习成绩优秀能够考入北大清华、将来有非常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够有很好的工作、将来能够有非常高的收入,总之,希望她具有一切优点和优势,没有一丝一毫的缺点,这就是作为父亲的我的愿望,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然而,我心中很清楚,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百年内甚至可以说几百年内也出不了几个这样优秀的人才,作为一种愿望,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父亲所抱的幻想,并且希望成为现实的心态,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我们与孩子共同生活了半年,之后由于工作的原因交由爷爷奶奶抚养,每周六我们都要骑自行车去看她,与她玩一天或两天,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如果我们两人中的一人能够休息两天,我们通常都要接到我们租住的房子里与她一起生活。那三年也可以说是我们为这个孩子最牵肠挂肚的日子,害怕她受到那怕是一丁点的伤害。但事实上确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以至于在三岁刚过一点时我们一致决定要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至今我仍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我父母的抚养中出了让我们不能容忍的失误,特别是父母亲为了能够把孩子哄住而经常采取威吓的方式,让孩子一直比较胆小,当然我没有丝毫抱怨父母的意思,我还是非常感激我的父母亲的,她们不仅仅养育了我们四个儿女,老了还要养育我们的子女,虽然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了,但他们还是成功地抚养了我们。

在我们自己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想办法改变孩子胆小怕事的弱点,经常把她带到单位上,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慢慢地让她习惯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慢慢地让她与不熟悉的孩子一起玩,不论我们到哪儿,我们都要带上孩子,常常鼓励她与人交往,希望她能够有所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虽然爱人急切一些,好在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知道这样的改变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虽然有时候我也非常急切地希望她能够改变,也会发脾气,但我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利让我经常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出现了失误,我们需要在哪些地方改变。

孩子七岁时,已经上小学了,还没有多少转变,我真正焦急了也忧虑了。我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多少进展,两方面都让我焦头烂额。我经常在想,作为教师的我如果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何谈教别人的孩子?最终我决定,放弃没有意义的也没有多少希望的挣扎,放弃在单位上的职称竟争,一心一意地教好自己的孩子,先改变我自己。自此,只要一下班我就与孩子在一起,与她一起学习,与她一起玩耍,与她一起到书店看书,与她一起讨论对成年人来说很幼稚的问题。每到休息日,我都要骑自行车带她到乡下,让她与乡下的小伙伴们玩耍,让她呼吸农村新鲜的空气,让她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希望能够让她找到自信,找到自尊,找到成就感。每天中午放学后,如果午饭还没有准备好,我与她都要先读一会书,吃过饭后一直读,直到累了休息,这样的习惯到现在还保持着。同时,当知心姐姐到武威来讲座时,我还买了全部的书,与孩子一起读,通过读书让她学会一些事情的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孩子三年级时,她终于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胆小怕事,很多事情她都有自己的主意,在与其他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自信。回顾过去,现在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也终于深刻理解了张老师“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观点。因此,在我重新当一任班主任的家长会上,我慎重而又认真地与家长们共同学习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序言和提纲,仅仅序言和提纲就已经能够引起家长们广泛的好评了,家长会后孩子们的很多变化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让我觉得我的家长会上的发言是成功的,虽然有很多家长没能坚持下去,但这也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了。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还有一件值得记忆的小事,这件事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我的女儿小时候与人分别时从不说“再见”,不管是多么熟悉的人,包括我与爱人的亲朋好友。这种情况让我们俩很多时候很没面子,我们经常给她讲,与人分别时要说“再见”,但她就是不说。后来,我静下心来细致地回忆我们与人分别的场景,发现我们俩就很少说“再见”两字,我们与自己的父母亲友朋友分别时不说,我们夫妻俩分别时也很少说,当时我想,孩子可能是受我们的影响吧。此后,我每与父母亲友朋友同事分别时都很热情而高声地说“再见”,我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后也很慈爱地与她说“再见”。渐渐地孩子也适应了,也慢慢地与我说“再见”了,然后,与爷爷奶奶分别时也开始很自然地说“再见”了,与我的同事分手时也开始说“再见”了,每天上学出门时都要给爱人说“再见”。现在,“再见”两字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每当回忆起这些细节时,我总感觉到一种少有的幸福感,至少在这一点上我的教育是成功的。虽然我没有总结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观点,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仅仅这一点变化已经让我体验到了父母改变的重要性了。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但通过我们自身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化也让我能够理性地看待孩子,也让我全方位地接纳了孩子,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我再也不会因为面子而郁郁寡欢,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我自己有没有失误,我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始终这样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