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物种进化:成为产业互联网发动机

 Tomsp360lib 2018-11-28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阿尔贝·加缪


文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云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动机。」


这是在 11 月 26 日刚刚举行的首届服务创新大会上引发广泛讨论的一句有力断言。


不止是云,作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正在被调试成一台新的产业发动机。


从前端到后端,从小程序到云,乃至产品设计能力,由腾讯孕育出的种种能力,开始被封装成不同垂类的整体解决方案,对外输出。这就好像,腾讯为整车提供了发动机、中控台和车载地图,再辅以不同行业的具体功能,最终变成类似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校巴这种针对不同使用场景的细分产品。


自从马化腾正式提出向产业互联网挺进之后,布局开始紧锣密鼓地落地,首届服务创新大会就是腾讯和众多合作伙伴一起,从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同行业的痛点,对如何改善垂直行业的用户体验,从而助力产业智慧升级的一次探讨。


到现在,腾讯已经集成云、安全、人脸识别、地图、小程序等各项能力,开始在政务、金融、零售等多个垂直领域形成了 60 多种解决方案。


这背后的转变大有深意。过去,腾讯在「消费互联网」中逐渐完成了用户、内容与服务的连接,微信与 QQ 这些能够不断自我强化的网络,几乎渗透了到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此过程中,腾讯通过社交关系链完成最初的流量积累,随后,各种各样的内容与服务连接着社交媒体另一端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消费互联网商业生态。


然而到了 2018 年,中国经济所享受的红利正在被严苛的内、外部宏观因素所取代。互联网行业粗放式成长也不再具有可持续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不得不加入世界范围内更为平等的战局。创造价值的效率,从未像今天一般重要。


参与这次服务创新大会的传统企业们,很多都抱着类似的诉求与期待。


腾讯的答案是,「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它在抛开过往依托于人口红利、以产品为抓手的流量模式,转而利用技术竞争力渗透入产业,加速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改造进程。这是一种顺应经济形势,从摊大饼的外延式增长到深挖效率的内生式增长的转型。


 


兵马未动,组织先行。


毛泽东主席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这里的干部,当然不仅仅指人事调整,也包括组织架构。


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在内的集成式解决方案,开始走进历史进程的中心舞台。


新设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囊括了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安全、腾讯地图、优图等 to B 类业务,目标清晰可见——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机遇。


架构改革、职能转变贯穿集团的方方面面——原本作为公司级设计团队的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这个在腾讯内外都颇为低调的部门,过去负责了腾讯大量知名产品的 UI 设计与交互体验,「腾讯产品体验好」的坊间印象,离不开这一部门的长期努力。


如今,这样一支公司内部深居幕后的支撑部队,开始在新的时期,转变成一个对外输出能力的数字化助手,开始倾注更多精力去探索产业互联网当中垂直行业的体验改进。


这是观察腾讯大象转身的一个有趣切口。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 陈妍


在马化腾的规划中,以「连接」为核心的腾讯,其愿景已经不止于内容与服务,而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所有行业提供一个「数字接口」。


马化腾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是,「腾讯并不是要到各行各业的跑道上去赛跑争冠军,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随后发布的三季报则勾勒出了一个转型中的腾讯的雏形——腾讯在 Q3 财报中首次披露了腾讯云的业绩:2018 年前三季度营收超过 60 亿,收入同比增长逾一倍及录得环比两位数百分比增长。


不久前,腾讯云发布了新一代自研云原生数据库 CynosDB,这是业界第一款全面兼容市面上两大最主流的开源数据库 MySQL 和 PostgreSQL 的企业级分布式云数据库,这使得企业几乎无需更改代码,就可以实现「上云」。


云已经告别「其他业务」类别,但剩下的以支付等金融业务为主的「其他业务」依旧贡献了 202.99 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 69%。不仅在公司四大业务板块中营收同比增速最快,并且营业收入占比达到 25%。和云一样,金融业务也是如今腾讯对外进行产业能力输出的重要触点。


 


云和金融业务的崛起,是腾讯转身的又一大重要迹象。


在 2015 年 9 月,腾讯金融宣布将原有的支付、理财、征信等业务整合至独立的业务条线,组建成为腾讯支付基础平台和金融应用线(FiT),而这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的部门则隶属与集团下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在几年间陆续取得了齐全的金融资质,并直接向集团总裁刘炽平汇报。


三年之后,「颠覆银行,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的口号销声匿迹。在其他几家互联网巨头相继分拆金融业务独立发展时,腾讯对旗下金融业务依然保持着一以贯之的低调,连马化腾都称「没有必要为了拆分而拆分」。


这并非一种消极避世,关键点在于,腾讯发展金融的初心,并非为了自建地盘,而是实为产业融合。在提倡「闭环」、跑马圈地的消费互联网时代,腾讯主动「开源」,适配了产业互联网时代。这让腾讯的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发生了化学反应。


微粒贷——这个在争议中诞生的信贷产品创造了一个令传统金融业称奇的商业奇迹。借助微信九宫格和手机 QQ,微众银行得以脱离网点与柜台触达超过 10 亿潜在客户。而在剥离了资金流转中各种各样的成本后,高效的资金利用效率使得微粒贷做到了在资金成本更高的情况下,让用户享受比信用卡更低的利率。


微众银行直通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刘江说,「足够了解用户,才能与用户优雅地接触」,有了微信的触点,用户画像越发精准,让用户在金融产品中也能够获得不亚于社交产品的高水平用户体验。


微众积累的这些能力,也为银行提升服务友善度创造了条件:微众银行的另一端连接着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通过「联贷平台」,微众银行自身只发放少量贷款资金,大比例的贷款资金则由合作银行发放。


同时微众银行基于大数据与 AI 技术为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筛选与风控业务,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用以提供清算对账等后台支持工作。


在这种模式下,受制于网点覆盖与互联网风控数据的中小型银行得以通过微众银行触达更多用户,以及更了解用户,也得以更好地管理风险。


合作金融机构找不到用户,腾讯和微众就帮他们进行「连接」,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不够,无法承受高并发的消费信贷需求,腾讯和微众就协助其开发系统,合作金融机构缺乏大数据风控能力,腾讯和微众就共享自己的风控能力。腾讯和微众并非自己发行产品,而是将完整的解决方案对外输出,充当着传统银行业的数字化助手。


到 2017 年底,微众银行营收达到 67.48 亿元,净利润为 14.48 亿元,较 2016 年的 4.01 亿元上涨 261.1%,充分说明,腾讯充当传统银行业数字化助手的模式已经跑通。


腾讯滨海大厦


之后,腾讯在保险业务上也承袭了这样的思路。


相比微众银行与微粒贷,去年 11 月上线的微保与微信的融合显得更加紧密,微信力推的小程序给微保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载体。按照他们官方公开的数据,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户近 2000 万,连续半年位居保险类小程序排名第一。


按照微保的统计,24 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中,近四成的人购买人身的第一张保单。其中 80% 的用户是 80、90 后,最小的投保者仅 18 岁。而实名认证与支付、精准销售及大数据反欺诈则在销售过程中补足了保险公司的技术短板。


「微保可以做到平台上所有产生交费或者投保的保单,全部实现电子化。在微信钱包中帮大家收纳所有人的保单,到期提醒、续费提醒等服务全部完成自动化。」微保副总裁张文说。


在这背后则是微保与小程序、微信支付、微信运动、红包等多个基于微信的功能的协同——微保 CEO 刘家明告诉周天财经,近一半用户通过微信好友转发,购买了最早的微医保产品。同样,微保也与微信运动打通,对积累一定步数的用户进行奖励。


相比其他单纯以售卖为目的的平台,微信的社交属性与功能集合让保险与用户之间能够产生更多化学反应,而最终受益的除了微保,还有平台上大大小小的保险公司。


与微粒贷和银行的故事如出一辙,微保让「只见保单不见用户」的保险公司获得了一个拥有亿级潜在客户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尤其是让他们触达觊觎已久的年轻一代用户。同时,保险公司又可以根据腾讯平台所反馈数据进一步反向定制、设计保险产品,让价格更便宜,体验更佳,从而形成产业升级的正循环。


腾讯副总裁赖志明在 10 月底出席活动时表示,集团金融科技业务增长迅速,期望将来收入占比可提升至超过 40%。按照这样的比例与市值计算,那么腾讯金融科技的市值将超过一万亿港元。金融科技版块成长为数字化助手的标杆样本,本身实际上也反映了腾讯转型的决心与力度。


 


「2018 到 2020 年,数据增长是以前所有数据的总和。以前我们说工业是能源,现在我们提一个概念,就是信息能源,信息也成为产业中最重要的能源。」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说,「再过十年八年之后,可能没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很多企业都上了云,都成为了有能力的数据和技术公司。」


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


尽管在市场份额上与竞争对手阿里云存在差距,但腾讯云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对一些垂直行业的积累——在游戏与视频行业,腾讯云的市场占有率反而遥遥领先。同样,从事微信小程序相关业务的公司基也会选择腾讯云,他们更关心腾讯带来的流量和生态优势。


巩固线上生态的同时,腾讯也在高调挺进线下。在 2017 年之后的财报中,线上的业务着墨明显变少,而线下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在腾讯的第三次组织架构改革中,新设立的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被认为是面向产业互联网的核心部门,原本分散的 to B 业务线被整合在了一起,相较于原本松散的组织结构,新设的 CSIG 能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to B 业务有了一个统一出口。


「如今的门店,即使有 ERP,也很难和用户产生连接和黏性。但如果有自己的小程序,那么数据就可以让商家针对各种各样的用户画像、用户标签,可以做精细性的,针对性的优惠和活动。」在中国服务创新大会上,永辉到家总经理张晓辉这样解读小程序对 B 端客户的助力,「这就是 C2B,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商品。」


事实上,最初并不被太看好的微信小程序已然成为了连接线上与线下,C 端与 B 端的重要砝码。经过近两年的的发展,小程序应用数量已经超过 100 万,覆盖 200 多个细分行业,日活用户达到 2 亿。


这种轻量化应用正在开始与线下场景紧密结合——今年 10 月的微信小程序阿拉丁指数显示,排名前三应用场景的分别为线下零售、餐饮、出行服务。


传统线下门店连接弊病表现在,常以偏文本的短信触达通道实现连接,触发率很低。而通过类似小程序这样的微信新媒介,可以实现双向触达,大大提升运营效率。


而当小程序充分深入线下场景后,腾讯便自然地拥有了为 B 端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比如在腾讯力推的智慧零售体系中,腾讯为商户提供了支付、卡券系统、VIP 识别、客群画像等一系列服务,小程序则在其中扮演着消费者与商家的连接器,成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具象体现。在这背后,则是腾讯过去两年间一系列资本布局与云服务的支撑。


目前来看,除了零售和餐饮这些相对贴近普通消费者的行业,医疗、教育、交通和制造业等更多领域依然等待着产业技术融合,这是更为难啃的硬骨头,但也将是腾讯巨大的施展空间。


相比过去 20 年腾讯在消费互联网中的「连接」,他们在产业互联网中的种种动作更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而在这期间,腾讯的角色从以往的互联网领航员变成了马化腾口中的「助手」与「连接器」。如果说过去几年的「互联网 」开启了传统产业转型的进程,那么「产业互联网」则意味着云计算、AI 与大数据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也会随之重构。


而对腾讯来说,在扮演着「数字化助手」的同时,也在勾勒出一个落脚于产业互联网的更加开放的生态,所蕴含的想象空间不亚于再造一个新的腾讯。



- END -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 techfinsight

专注于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的商业深度报道、人物特写与战略分析,关注话题覆盖电商、新零售、移动支付、在线信贷、房产服务、汽车交易、企业服务等 TMT 领域中与交易相关的赛道,亦关注企业家群体的心智建设与企业文化对于一家企业的正向意义。



周天财经精选代表作

点击关键字即可阅读


互金生死穿越300天 | 美团熵减

链家戊戌变法 | 汽车金融大逃杀

腾讯王卡的县下围猎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