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技者”的表演是这么回事?(原创)

 青岛田骏 2018-11-28

    汉语辞书把“表演”定义为:“(主要是影视演员)把情节和技艺表现出来。”以下就从这个定义说起,层层剥皮,看看“表演”如何塑造某些演员的人格

此逻辑定义看似就这么一句话,其实极为复杂。它既是一个“发生学”定义,也是属加种差的定义。说它是“发生学”的就是以生成过程对其描述,这就是“表演”是对剧本过程和技艺的表现,这就是表演的“时间性”;说他是“属加种差”的,就是把“表演”作为“表现”的一个“种”,通俗的说“表演”是“表现”的一种形态或者它的局部、一部分。其中这个“技艺”值得充分重视,因为它既是时间的---从表演开始到终结都要以精湛技巧表现;但它又是空间性的---技艺作为一种精湛的技巧,是精巧的一种功能,它必须在表演过程不断变换表演形态而展现出一幕幕“造型”。而造型又是空间化的,可见表演中的“技巧”是一种“时间空间化”的艺术。以上这些很重要,这是把握“表演”的入门知识它是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交织中进行的。

首先,“表演”是对“主体性”的消解

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故不展开。用一句很通俗的话就是:我能够为我做主的性质,或者说“我”能够意识到也能够做到“我的”人格是独立的,不是别人的工具或附庸。现实社会很多人其实没有主体性的,不能自理婴儿、法律上的被监护人、精神病人…..。还有一类看上去主体人格古代的很正常,其实他是依附性的,也不具备主体人格。比如古代的太监、现在也有不少这类‘阉人’并且还是“权阉”,主子的奴才、马首是瞻者、卑躬屈膝者、见了大官弯腰媚笑者等等,多的是……..

为什么说,“演技者”一旦进入“表演”程序他们的主体性就被消解了呢?这是一个“行为心理学”问题,需要细细体味这个“表演”行为的过程。

“表演”的最大特征就是“演技者”在表演一开始必须隐去自己原来真实的性格、行为和一切与自己“本真”有关的方面后,进入所饰演角色的身份。如此表演者本来的那一切就从“在场”自动消失到“不在场”,此时这个表演者就是按照剧本虚构的那个“人物”,一丝不苟表现,此时,表演者就不再是“本人”,而是剧本虚拟人物的一个“替身”。

当然我不是说,由于“演技者”在表演剧本中那个虚拟人物就完全等同于后者。虽然表演必须“隐去”本身,那只是说不能在表演中把自己“本我”的情感、意识表现出来,而必须表现剧中的人物。此时的扮演者,他能够清醒自我意识到“这是在表演”,在模仿别人;但同时又投入整个身心表演“他者”,但如果“自我意识”过强,不能完全投入角色,就难以与剧中角色同一;而如果完全投入角色,以至意识不到在“演戏”,自我意识失去控制,那就完全成为疯子。掌握正确的火候就是---“既是自我”又非“自我”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两可”的平衡关系,这也是最基本的在自我意识清醒的前提下把表演纳入理性的控制。

但是,在按照“过程”表演的一些“关键点”上,需要表演者高度的“情感投入”,诸如不少“大喜大悲”或者遭遇“复杂情感”时,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极端投入。剧本要求演员“大哭”或“悲痛”、“绝望”、“喜极而泣”等等,演员清醒的自我意识控制逐渐失效,把表演的“悲痛”转换为演员意识“自身”的悲痛,此时就与剧中角色“合二为一,此时所谓以上那个“主体性”原则已经丧失,但这类在表演过程的丧失还算不上危险。

演员演出后他会对刚才的表演以回味,也就是“反思”。他会总结表演中的成功和的教训,至少他会体味出“全身心投入”对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成功对一个演员太重要了,这是他生存的饭碗。于是这种“身心投入”决定了他以后的坚持与进一步提高,但是对于这个“投入”则是一把“双刃剑”。

---表演过程的“身心投入”,是技艺提高的必须,更是赖以更好生存的手段,否则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但这又必须已逐步丧失“主体性”或“自我意识”,于是“自我”与剧中那个虚拟对象“混同”,如果时间混同的很久它就必然在人格、情感、性情等方面转换为在剧中被全身心投入而刻意模仿的人物。

其次,行为心理学揭示“模仿”是消解“主体性”人格的利器之一,模仿的起点是“注意”,注意升华为“关切”,这是一种相当程度的意识投射。当“关切”被提升到事关自己生活质量后,进一步升格为“崇拜”。这几个阶段还在“主观意识”范围,下一步就要转换为“行为”。这个行为就是刻意“模仿”。此时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人格呈现出此消彼长关系,前者的主体性逐渐被削减,最终脱变为那个“被模仿者”。

像这类“蜕变”情形数不胜数,当然蜕变的程度不一,有的高度融合;有的半真半假,但绝对没有蜕变的几乎是没有的。最突出的莫过于那个饰演“巴顿将军”的演员,后来的一切,从思维、行为和生活特点就是那个被饰演真巴顿的“复制品”了。当下这类情形也很多,这方面的情形是复杂的,有些岁比较固定的饰演一定类型的对象,他可能并不认同而模仿,或者是他会刻意模仿这个对象的反面,比如,那个在《红色娘子军》中一直饰演“洪常青”的,在舞台下正好是“洪常青”的反面。这才有了:台上的洪常青,台下的南霸天….所构造出的反向形象。

在这里我们就接触到黑格尔那个著名的“异化”概念了,他比较规范的表述为:

“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出它的客体,后来这个客体越来越强大,就反过来统治主体本身……

这个表述并不难懂,以演员表演为例: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以身心投入表演他的对象,因为非常投入、模仿,那个被表演对象逐渐消解他的人格自我,最终他就转换为那个被表演对象。

“异化”是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表演也是人类行为主要方式之一。就后者而言,除了戏剧影视表演外,实际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表演着。表演上司的部下;表演顾客、观众、爸爸、老师、患者…….。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创造了语言,但语言反过来对创造者实行规制、约束和禁锢,我们整天被商业广告、被什么文告、画报、父母老师的教训、邻居的评价等等捆绑着。真正说自己心里话的不多,所以,有人认为现在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我们绝大部分都是被说的…… .

表演,从饰演起步,就是如此一步步融入剧中某个角色。虽然,我们都是表演者,但对于演员而言,毕竟与我们表演爸爸、顾客或观众有着质的不同。这个有涉及一些心理学与哲学问题。这些下文再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