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晚报》上读到冯骥才的短文《期待》,惊得我直发呆:不仅惊异于文章意境之美、寓意之深,更惊异于文章的短小。我数了一下,仅274字!
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也许是从冯骥才的某篇文章中节选来的,以冯骥才的才气、名气写这么短的文章做什么呢?
于是,我上网好一阵搜索,包括上了冯先生的博客后才终于明白,《期待》其实是冯先生1990年的一幅画作,我读到的短文是先生博客上附在画后面的文字,可以理解为是先生为画作所作的说明,而且,原文只有前两个小节仅219字,并无后面第三小节那段话,不知道后面那55字为何人所为,考证起来挺困难的,便作罢。不过,这55字似乎也不是很蛇足,和原文的风格倒还算一致。好在不长,不妨全文抄录于下:
“人很矛盾。有的时候喜欢自我封闭,喜欢设防,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便有一种安宁、稳妥、宁静,也可以自享。可是反过来,人又不能总守在里面,以孤单为伴,又希望别人进来,看见自己心中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十分珍贵的东西——人在这种时候是特别美好,这种心灵之扉悄悄打开的意境是非常美的。
一次当我这种心境出现时,我便画了这幅画——柴门很轻,一推就开。它似乎已经被微风推开了一条缝了,虽然了无人影,但阳光的长脚已经通过疏疏的篱笆迈了进来……一切还都在静静地期待着。
也许永远不会有人把它推开走进来,但期待的本身多么美,这是一种心灵渴望敞开的美。此刻心灵正在无忧无虑地袒露着呢。”
画作《期待》和文章《期待》我都读到了。我以为,冯先生的画作和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意境、所蕴含的哲理和能够给予人的想象空间,可以说你认为有多美它就有多美,你认为有多深它就有多深,你认为有多大它就会有多大!
冯骥才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曾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后来转写天津卫的市井风俗,其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炮打双打》和系列短篇小说《市井人物》等所表现出来的“地道的天津味”,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和喜爱。同时,他还是一位有着自己风格的画家,著名画家霍春阳对冯骥才的山水花鸟画曾有这样的评价:“冯骥才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他的山水花鸟画灵动、灵巧、灵美,画面和谐有致,空间余地大,自然不做作,具有空灵洒脱之美。”
面对冯先生的文章,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实在汗颜无比:大家若冯先生尚且如此惜墨如金,以我等之学养,凭什么动辄下笔千言?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以便让今后的文字更生动一些,更精彩一些,也更精短一些,这就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期待吧。
就此打住,其实这文章本身又嫌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