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圈名人的书房

 星河岁月 2018-11-29

藏书圈名人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是藏书家韦力的一部新书,这是一本专门谈藏书的书。据说像这样的“书中书”,在藏书圈里是一个专门种类。美国藏书会对于这个类型的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到十万多种,《上书房行走》也已经被他们看中了。

《上书房行走》,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趣,在清代,“上书房”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上书房行走”是一种职务,主要就是负责皇子们读书学习。能够获得这个职务,意味着一方面很受皇帝信任,另一方面人品学问都达到了一定水准。对于当时的文人学士来说,能得到这个职位,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韦先生取这个书名,意义更丰富,“上”和“行走”都动词化了,表示去朋友家书房观摩交流的意思。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对他的藏书家朋友的采访,让这些朋友在自己的书房里选几本最喜欢的书,讲讲这些书都好在哪儿,为什么值得收藏,以及在收藏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故事。

藏书圈名人的书房

读书人的书房,往往是不太愿意让外人参观的。因为一个人的书架就像一面能映出主人形象的镜子,对于懂书的人来说,只要瞥一眼书架,就会知道许多小秘密。如果不是至交好友,也不会“引狼入室”。但爱书的人,又往往特别想窥探别人的书房。这种微妙的心态,倒是非常有趣。

通过这本书,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到42位藏书圈名人的书房,可以说是大饱眼福了。

还有一点,这是我们通过大家公认的“藏书第一人”韦力先生的视角去看的。韦先生钟情藏书30年,私家藏书10万余册,这种眼界、眼力在整个藏书圈称得上是顶级水平。有这样的专家“掌眼”,就再也不用担心会看漏了好书,而且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藏书圈名人的书房

清代学者洪亮吉把藏书家划分为五大类别: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前两类偏重学术研究,随后两类偏重娱乐休闲,最后一类则是买卖经营者。因此,韦力把上述的五大类简化为三类:用书家、藏书家、卖书家。

卖书家以经营为业,对书籍流通做出贡献,自不待言。而对于藏书家和用书家,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谁会只藏不用,也没有只用不藏的人,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上书房行走》中讲到的这些爱书的人当中,辛德勇教授可以作为一个偏学术研究型的代表。去年他写了一本叫《海昏侯刘贺》的书,面向大众读者,解读海昏侯墓考古热点,既有学术深度,又通俗易懂,被选入“2016中国好书”年度榜单,很受读者喜爱。这个分寸的拿捏之准,就看得出辛先生是懂书的人。

爱书出名的辛老师,有这样一个段子,说是当年结婚旅行,来到北京,在琉璃厂看到许多喜欢的书,于是跟夫人商量停止旅行,把钱省下来全买了书。

韦力在书中这样描述辛先生家的书:“进了他的家,我感觉这就是个书库,家对这个书库而言,应该是微不足道的附属品。我搞不清这里是几室一厅,因为凡是有墙面的地方看到的都是书。”

藏书圈名人的书房

聊到了他的藏书时,辛老师说,他能拥有这么多的书,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在某个教授家看到了四架子书,这让他羡慕得不得了,盼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拥有这样多的书。

而今他拥有了这四架子书十倍以上的藏书量,这让他很满足,自己每天早上起来,睁眼一看,有这么多的书,心里就觉得特别幸福,感觉到自己比以前的很多学者幸运许多。正是由于善用这些书,辛先生做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上书房行走》中记录的每一位藏书家,都有自己与书结缘的故事,有些喜爱古籍,有些爱的是碑帖、手札,也有些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尽管类型各有不同,但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对书的爱是一致的。

虽然每个人的传奇故事各自独立成篇,但这些有故事的藏书人聚集在这么一本由藏书家写的书里,却是塑造了中国当代藏书家的群像。这样一群爱书成痴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书的日子,就像菜汤里没有盐,就像生命里没有歌声和阳光。

获取听书资源,请下载“仁仁阅”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