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王《我们诞生在中国》,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新同学”

 Yuanda顽毛 2018-11-30

最近的暑期档,一部叫做《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电影悄悄的火了。这部仅以1.9%的排片开局,却凭借超高的上座率和爆棚的口碑一路逆袭的影片,不仅上映第二周的周末依然保持上座率第一,而且票房轻松问鼎自然电影冠军,继续朝着5000万的新纪录高歌猛进。

这部中国从没有人拍过的自然电影为何那么火?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雪豹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这部2016年度,堪称现象级的自然电影。

事件:联姻迪士尼,中国首次制作自然电影

提起自然电影(Nature Film)这个类型,你也许会很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海洋》、《帝企鹅日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2008年,迪士尼成立了独立标牌“迪士尼自然”,以电影的形式讲述大千世界野生动物的奇妙故事,启发并引导全球观众关注热爱自然。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以几乎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8部电影,充分构建起“自然电影”这个全新的电影类型。

在这些影片中,无论什么样的题材,迪士尼都会赋予它们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黑猩猩》里的收养和家庭化的表述,《猴子王国》里一个出生底层的猴子的奋斗和夺权,以及《地球》中史实级别的迁徙过程——都是在讲究科学真实性的同时,又带上了迪士尼式的经典“叙事化表达”,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故事性和娱乐性。

作为这个系列的第9部,《我们诞生在中国》聚焦了中国独有的三个野生动物家庭:四川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以交叉剪辑的方式来讲述了他们在神秘的自然保护区出生、成长的感人故事,在幽默和欢笑中也隐藏着成长的不舍和感动。它也是迪士尼首部以国家地域拍摄的自然电影,填补了中国自然电影的空白。

焦点:雪豹母子的命运最牵动人心

雪豹,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之一,也是最美丽的动物之一。它的毛皮就像透过树叶的月光一样斑斓,眼睛则几乎是金色的。作为一种独居动物,雪豹对孩子的哺育、抚养和猎食,都有着非凡的故事性。而在《我们诞生在中国》里面,雪豹达娃的故事,被描绘成了一个母亲与绝境抗争的命运交响曲。

达娃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三江源地区,她的家庭里除了自己,还有2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幼崽。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和幼崽们无法度过这个寒冬,达娃只能选择冒险去挑战臧牦牛。在捕猎过程中,她被一心护犊的母牛抵成重伤,不仅终结了自己的捕猎生涯,随之而来的,还有终将逝去的生命。

这种荡气回肠的“生存战”,是影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故事中有家庭、情感、老去、失败以及死亡。在这里,导演陆川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和最绝望的挣扎。达娃最后死去了,她的两只幼崽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摄影师为什么不能对达娃和两只小雪豹及时实施救助?对达娃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雪豹幼崽的担忧使不少观众无法“淡定”地接受这样的结局。在网络上,由此引发的关于动物保护原则的大讨论,也成为被热议的话题和网友们争论的焦点。

声音:自然电影≠纪录片,两者泾渭分明

对此,有专家直言,“我们的院线市场结构还是太单一了,无论是观众还是动物环保主义者,都还不太了解自然电影这种类型,因此产生了种种误会。”

误会一——影片所见即所得

自然电影并不能和纪录片画等号,它是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中间的一个类型。《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拍摄现场完全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去制作的,它有严格的拍摄伦理和拍摄道德,不许投喂,不许干涉,不许改造自然环境,不许用各种方式引导动物去做和它们生活习性不一样的行为。但是在后期制作,则完全是按照商业电影故事片的方式,由主创从灏淼的影像素材里捋顺故事和剧情,去挑拣符合剧本和主题的画面。

可以说,《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是有剧本的,它已经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生态学纪录片”的范畴,变成了实打实的电影。

误会二——动物全是本色出演

拍自然电影,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电影,主人公是不可控的。能拍到什么镜头、什么动物,现实的情况和预想的故事会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电影往往会跟踪拍摄一个群像的整体素材,再归纳总结成个体的故事。而在影片讲述过程中,主创往往会赋予人文色彩来让这些个体的故事更集中、更有表现力。像《我们诞生在中国》,导演在剪辑过程中就运用了很多的演绎手法。比如达娃的故事,是用6只雪豹的素材剪辑成一个故事,其中有一只雪豹被剧组发现时已经死亡,它的尸体也被用到电影中演绎达娃之死。再比如金丝猴淘淘的故事,其实剧组拍到的苍鹰扑过来、淘淘跃起救妹妹,以及淘淘折树枝等镜头都是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因此,《我们诞生在中国》实际上是延续了迪士尼自然电影的一贯属性——在“故事”的关照之下,将动物变成了真正的“演员”,里面有主角和群演,有时甚至有“替身”。只不过这些动物演员的“演技”太出色,导演的剪辑手法又太自然,才会给观众造成误会,其实观众完全可以像看《南京!南京》中的战争牺牲者一样看待达娃之死,电影之外,没有人会因此真正的死去,比如影片里的演员,比如剧组跟拍的其他雪豹,他们的故事是被剪辑创造的另一个现实。

团队:所有参与者,都在全情投入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熊猫,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金丝猴,生活在海拔5000米高原的雪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还有扎龙和盐城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拍摄这样的电影,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和素材的积累,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耐心。《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制作团队兵分五路,每组盯一种动物,一拍就是18个月。

其中,雪豹的拍摄过程,算得上最跌宕起伏。拍摄地位于海拔4600米以上,摄制组每次上去光路程就要7天,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只能靠卫星电话。为了保证大家身体不出问题,团队每次上500米,上三天要修整后再接着上,有严格的高海拔规定。而最大的问题还可能在于拍不到雪豹。雪豹是自然界的独行侠,善于隐匿,他们害羞、敏感、警惕、视力极佳。对人类来说,到达雪豹的生存环境就已经是对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此前的电影里有雪豹也大多是用红外相机拍的,没有人拿4K的高清摄影机拍到过。

尤其是当摄影师开始阶段只拍到单个雪豹的行为,他们还需要捕捉到雪豹母子的画面以丰富整个故事。就在团队等待的即将崩溃的时候,2014年8月,摄影师Shane第一次拍摄到了雪豹母子的画面。从监视器里看到这些珍贵的画面,导演和整个摄制团队都特别激动,大家在电话里交流时都泣不成声。

拍摄成功的关键人物——这些经验老道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来自四个国家,把他们的简历汇总在一起,就集齐了近二十年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类纪录片作品。比如拍雪豹的Shane Moore,他拍猫科动物已经拍了很多年,能够立马在同样颜色的岩石上发现雪豹的身影。他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跑起来却和年轻人一样快。他们没有给自己设定工作年限,几十年如一日地活跃在这个领域。每一个人都特别的认真,会做大量的功课去了解他们拍摄的动物。他们的干劲和专业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团队的每一个人。

除此之外,《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拍摄还得到了所有保护区的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也给了这个项目相当大的支持。“如果能把这些动物的状态表现出来,会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现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像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张和民主任一样,许多业内顶尖的专家为电影的拍摄保驾护航,各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包括护林员和当地的藏民等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协助。

作为中国自然电影的“初丁“,《我们诞生在中国》可能并不尽善尽美,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有故事的新同学”,无论是在环保理念的普及还是在弥补国人自然类教育缺失的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积极意义。“对野生动物的拍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国人对野生动物的了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有了像《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成功案例,未来,更多的团队和个人都会on the way的。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