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77岁男性,1年前因糖尿病注射胰岛素后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无自觉症状。皮疹时轻时重。无药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史。慢性病程,皮损分布于躯干及四肢,皮损表现为散在红色斑片,表面少许白色鳞屑,结合病理结果,诊断为何病? 病历摘要 患者,男,77岁,退休。
主诉:躯干、四肢皮疹1年,无自觉症状。
现病史:1年前因糖尿病注射胰岛素后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无自觉症状。皮疹时轻时重。
既往史、家族史:既往糖尿病病史1年余。无药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无特殊。
专科情况: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一红色斑片,边界不清,表面少许白色脱屑,无破溃(图8-3-1~图8-3-2)。
图8-3-1 躯干散在大小不一红色斑片,边界不清,表面少许白色脱屑
图8-3-2 上肢散在大小不一红色斑片,边界不清,表面少许白色脱屑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灶状基底细胞液化,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大量较密集淋巴细胞浸润,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图8-3-3~图8-3-4)。
图8-3-3 表皮大致正常,灶状基底细胞液化
图8-3-4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大量较密集淋巴细胞浸润 讨论目的 来会诊中心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讨论内容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男性患者,慢性病程,皮损分布于躯干及四肢,皮损表现为散在红色斑片,表面少许白色鳞屑,结合病理结果,诊断为副银屑病。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蕈样肉芽肿 是一种低度恶性、进展缓慢、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恶性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有感染、癌基因、细胞因子等不同的学说。临床分为三期: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红斑期皮疹呈多形性,但以红色或红褐色斑片最常见,表面覆以鳞屑,边界清楚,椭圆形或不规则,主要见于躯干,伴明显瘙痒,此期可持续数年。
2.玫瑰糠疹 皮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呈向心性分布,皮损表现为椭圆形、圆形的淡红或黄褐色斑片,边界清楚,鳞屑细小而薄呈糠秕状,表面有细小皱纹,其具有皮损长轴沿肋骨及皮纹方向排列的特征。病程仅数周,消退后不易复发。组织病理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常有红细胞外渗,表皮可有灶性海绵形成。
3.脂溢性皮炎 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慢性皮炎,好发于面中部、头皮、耳廓等皮疹溢出部位。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红斑。
最终诊断:副银屑病。 治疗经过 对症治疗,皮疹逐渐好转。 讨 论 副银屑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浸润、鳞屑性皮肤病。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性病灶致敏所致,亦有认为与药物致敏有关,但均缺乏有力证据。
诊断要点:①发病部位:全身均可发病;②皮疹特点:红斑、丘疹、浸润和鳞屑,形态表现不一;③自觉症状:缺如或仅有轻微瘙痒;④病程呈慢性经过;⑤病理为非特异性表现;⑥需除外以下疾病: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蕈样肉芽肿、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脂溢性皮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等。一般分为4种临床类型:慢性苔藓样糠疹、急性滴状副银屑病、斑块型副银屑病,可分为大斑块型和小斑块型以及痘疮样副银屑病。目前认为,苔藓样副银屑病实际上与斑片状副银屑病是一个类型,二者可相互转化并均可演变为蕈样肉芽肿。因本病形态多样,组织病理特异性不强,确诊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
滴状副银屑病:此型较为常见。①发病部位:躯干及四肢,一般不发生头面、掌跖和黏膜;②皮疹特点: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尖至指甲大小的浸润斑疹或斑丘疹,互不融合,表面覆以细薄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③一般自觉症状不明显;④经数周或数月皮疹消退,留暂时性的色素脱失斑,但仍有新的皮疹出现;⑤病程缓慢,一般约半年左右可能自愈,也有数年不愈者;⑥最多见于青年,约2/3为男性。
斑块状副银屑病:此型较少见。①发病部位:躯干及四肢近心端,头面、手足偶可受累,不侵犯黏膜;②皮疹特点:为边界清楚的斑块,硬币至手掌大小,数目不定,或相互融合,有轻度浸润,色淡红或紫褐,上附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③自觉症状:可无或仅有轻度瘙痒感;④常有季节性:常冬季加重,夏季好转;⑤病程缓慢,一般不会自然消退,病程长者可出现苔藓样肥厚或萎缩,类似皮肤异色症外观,部分病例可进一步发展为蕈样肉芽肿;⑥好发于中年。
苔藓样副银屑病:此型极少见。①发病部位:颈部两侧、躯干、四肢及乳房处,极少见于颜面、掌跖及黏膜;②皮疹特点:是一些类似扁平苔藓的扁平小丘疹,表面覆有细薄鳞屑,丛集成网状斑片,可以有点状皮肤萎缩与异色症样改变。因表皮较薄,可看到真皮的毛细血管,故皮疹的颜色为淡红或暗红色;③自觉症状:无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④病程缓慢,不易自愈。
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此型罕见。①发病部位:躯干、上肢屈侧及腋部,不累及掌跖及黏膜;②皮疹特点: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豌豆大的圆形丘疹、丘疱疹或脓疱,并易出现坏死、出血及结痂,愈后留有光滑而微凹陷的瘢痕;③自觉症状:不明显,但有的可伴有乏力、发热、关节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④病程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可长短不一,约经3~4周至半年而自然消退,也有的长达数年不愈。
滴状副银屑病、斑块状副银屑病和苔藓样副银屑病的组织学改变是相似的,皆显示为慢性炎症的表现。不同的是:①滴状副银屑病通常可见局灶性角化不全,轻度至中度棘层肥厚,伴有表皮突的轻度延长以及表皮水肿;②斑块型副银屑病表皮下可出现带状排列的炎症浸润,炎症细胞可进入表皮内,浸润中可出现异形细胞,表皮可出现基底细胞液化和色素失禁,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相似;③苔藓样副银屑病真皮上部偶见带状浸润,甚至可侵及表皮,类似扁平苔藓,但有角化不全,可与扁平苔藓鉴别;④痘疮样型副银屑病显示急性炎症和灶性坏死,在发疹初期,表皮细胞示水肿变性,真皮内有水疱形成,可产生表皮坏死。真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由于本病形态不一,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玫瑰糠疹及扁平苔藓相似,易误诊。玫瑰糠疹时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较为明显,乳头水肿,常可见血管外红细胞;扁平苔藓无角化不全,结合临床,则不难鉴别。
(李妍 赵会 赵俊英 王增芳 整理)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2-774.
2. 陈木开,蔡木炎,蔡微.副银屑病的病理特点和T细胞CD抗原表达.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s):38-40.
3. 张亚芹,李福秋,宫文良.副银屑病的诊治.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3):19-20.
4. 邓列华,司徒方民,谢明.22例副银屑病临床及病理分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2,9(1):11-12.
★绑定医纬达微信后, 即刻免登录查看更多病例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