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这两个概念我们总听、总见,却总是不明觉厉的样子,在各种文章中捕风捉影的碎片了解,很难形成完整清晰地认知,不如回归概念,细细琢磨。 见
文字看起来很抽象,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辅助理解: 我们现在切换到数学语言,再梳理一遍思路:
还有第三种语言,物理: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感很反常识的观点,却真的正确的很明显,在读到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有种被震撼到的感觉,那些众人在乎的、相信的,竟然都是错的,当然也包括之前的自己,而且很可能大多数人会一直这么错下去。
记得之前读到一篇很反常识的文章,是作者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信中说到父母的观点是希望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认真勤恳做事,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他们一辈子这样过得很好;而作者的观点是时代已然不同,父母勤恳认真一辈子,也只是获得了有限的满足,生命还可以有更多的拓展,眼前怎样并不代表未来如何。读完,我竟然觉着文中的父母和儿子,都说的特别真诚且有道理,可他们的观点明明背道而驰。 了解了「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这两个概念,我恍然大悟,父母是线性思维,而作者更多的是非线性思维。仅仅因为一个思维的差异,就是一辈子生活轨迹的巨大差异,很难不被震撼到。 其实,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成果,毕竟天道酬勤。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并没有让我想到要跳进「非线性思维」里去理解这个世界。我想,我现在这么懒,一定是以前漫无目的勤快的后遗症😁。 思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非线性关系。人群的身高体重呈正态分布,就连每天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也是如此,正态分布到处可见,这就是一种非线性关系。 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各种敏感期,恒牙长好后就要用一辈子,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是清晨或凌晨等等,这些都是非线性关系,并不是说从起床后,精力就会越来越旺盛,而是有高峰有低谷这样的非直线关系。
我们的学习更是如此,并不是说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而是有很多的因素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比如,你恰巧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物理老师,他能用简单几句话,讲透那些晦涩的原理定律,于是你物理学起来轻松不少,物理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 比如,临近考试了,你突然大病了一场,所有的复习计划都被打乱,甚至能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还是个问号,那么最终的成绩可能就会和预期差很远; 再比如,你每天日更文章,可是没有章法,只追求字数和速度,不追求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提升,或者都意识不到写文章其实也是有方法的,那么坚持再久,可能效果也不会如你所愿,成为专栏作者或者出书等,这需要非线性的突变效果,而那个「写作章法」,很可能就是关键的突变因子。
如果线性的做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那就不妨引入非线性的思考和因素,帮助我们获得突破吧,至少在学习上,要懂得寻求方式方法。 另外,我觉着「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这两个概念的名字很容易引起误导,改为「直线性思维」和「非直线性思维」,更容易直觉反应和快速理解。 行在理解系统中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首先用「非线性思维」过一遍,可以有效避免习惯性掉入「线性思维」的坑里。 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那么一起走,不孤单,“三年写1000张知识卡片,构建自己的写作系统和知识库”,我们邀请你一路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