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岁的记忆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01

守岁,老家也叫熬年、熬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有除旧布新之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笔者正值童年,那个时候物资极度匮乏,总巴望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或吃上好饭食。那时候,一年到头能吃上一顿肉和饺子。尽管贫穷简朴,但也有一番情趣。年三十一大早,太阳升起前,家家户户在大门外点燃一堆碎草末,叫作“熰狼烟”,是怕年兽殃及生命,有驱邪之意。既要有火,又要有烟,才是我们说的“人间烟火”,能驱除屋内过冬的百虫,我们那个地方叫“熰秽”。这时候,堂屋里的火盆里堆满了干豆秧,燃起红红的火焰,劈啪作响,一家老小围在火盆周围,一边烤火,一边吃年果。这时,母亲嘴里念叨着:“烤烤腿,烤烤腚,一年到头不生病。”早饭后,开始贴春联,那时候的春联内容大多是毛主席诗词里的句子,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在老年人的床头上贴上“身体安康”,在大门对着的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在猪圈上贴上“六畜兴旺”等,门框上面还要贴上剪纸做的过门笺子。到了下午,屋里屋外、院内院外、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耩子、犁耙、扬场锨等生产工具也摆放得井井有条,桌椅板凳擦得一尘不染。晚饭后,在大门外横放一条“拦门棍”,避免财宝外出。劳累了一年的汉子们终于可以像卸了套的驴一样,舒畅地打个滚儿了,并且对老婆孩子放下了一家之主的架子。而操持家务的婆娘们,也都换上件整齐的新的衣服,轻松轻松了。天黑下来,开始炸丸子、酥菜、炒花生,炸的丸子如果不盖满筐底是不能随便拿着吃的,那样会越吃越穷的,小孩们还不能说妄话。堂屋里的火盆烧得红红火火,那时候也没有电视看,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前,开始和面,一般是男人擀面皮,女人包饺子,边包饺子边守岁,饺子要包好几簸箕,大年初一早上煮着吃,初二要把初一吃剩的饺子、萝卜丸子、大白菜放在锅里炖,就像是东北的“乱炖”,取“年年有余”之意。

过了零点之后,就是大年初一,可以燃放鞭炮了。我们鲁南有个习俗,谁放的鞭炮最早,谁这一年就顺,就能发大财,所以都争先恐后得放鞭炮。自五更起,神州大地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一直到大年初一的上午,鞭炮还“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当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的时候,母亲已煮好了一大锅饺子,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越吃越香。当时就想:如果能天天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多好啊!

日月如梭,寒来暑往,一晃五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怕过年,正如俗话所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已成为守岁的真谛。因为过一年就感觉黑发越来越少,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生活也富裕了,天天像过年,不再眼巴眼望的盼年了。现在的人都嫌麻烦了,除夕之夜,打个电话在饭店里订上一桌菜,一家几代十几口人欢聚一堂,推杯换盏,喝上几杯,尽管少了家庭的温馨氛围,倒也有些亲情,正像孟浩然诗中所云:“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然而再炫丽的灯光,再丰盛的宴席,也找不到童年时过年的乐趣了,感觉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有人说,看央视春晚已成为除夕之夜的新民俗,可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觉索然寡味,倒不如自娱自乐一番。

宋代诗人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说:“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大诗人苏轼有诗云:“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些诗都是感叹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提醒人们珍惜似水时光,莫辜负美好年华。

稿件管理:紫烟幽梦

稿件审阅: 王正荣

简评: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美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作者把年俗描写得淋漓尽致,读完此文回味无穷。

守岁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