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百义:传统出版单位如何做好融合出版?

 祁淳 2018-12-01



图书、报纸、期刊作为我国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主营业务,一直颇受重视。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纷纷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工作,加快实施数字出版业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其他新业态相比,增长仍然缓慢,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瓶颈,如体量仍然偏小、产品和业态不够丰富、资本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等。如何从观念上和人才队伍提高融合出版水平,成为融合出版实践中面临的必然问题


1. 思想上高度重视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关于数字出版,在出版企业之间流行着这样的对话:“你们做数字产品了吗?”“做了一点,你们呢?”“我们也是。”“做了一点”折射的是制约传统出版企业下决心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的“鸡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不一定收得到成效,放弃它又意味着跟互联网时代脱节。这导致多数出版社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或是出于响应行政管理号召的需要,或仅仅是“尝鲜”,保持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掉队而已,真正进行彻底的、结构性的融合创新的企业较为鲜见。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是出版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尽管出版社积极引入新兴技术,建立线上平台、打造数字资源库、丰富内容形式,但对技术的应用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平台与技术如果与出版社原有经营业务良好对接,扩展新的盈利渠道,值得深思,盈利能力也尚待检验。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编辑对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较为滞后,内容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存在鸿沟。


培养互联网思维也是行业在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共赢的思维理念。要将这种业态和思维理念彻底注入行业发展的血液中并非易事。传统出版所代表的,是一种立足于自我的、单向性的内容生产,受众的地位被弱化。在传统的编辑思维中,更擅长与关心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这种内容的产品以及消费这些内容的读者。出版融合时代,已从内容为王的时代升级为好产品战胜坏产品的时代;从单向传播的时代升级为交互主导的时代;从用户被动接受信息升级至为用户赋能的时代。传统出版的理念与思维已经远远跟不上互联网快车的飞速发展。


2.做好顶层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融合出版的转型发展取决于领导的决心与信心,取决于出版社是否有一种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谈得上顶层设计。


1)专门机构


出版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执行本单位的融合发展规划。


有一篇文章,是谈出版社为什么做不好知识付费。其原因是原有的制度只适合传统出版的模式,对于新兴出版的投入、核算与风险没有考虑进去。传统出版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筹负责融合出版的事宜。或者在出版单位内设立工作室、个人入股等方法。对内鼓励创新孵化。



2)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


融合出版涉及到计算机人才,和曾经在数字出版方面富有经验的人才,出版单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为融合出版储备力量。出版单位要制订与之对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


3)投入一定的资金


出版单位要拿出一定的预算,进行融合出版拓展。同时,要积极申请国家的有关资助资金。另外,还要考虑融合出版是一种尝试,可能会失败,或者会出现投入大收益少的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容许专业人员采取技术入股的办法,减少风险。


4)从现在开始注意积累数据


3.当下融合出版的路径与建议


01

以具体产品作为抓手,进行融合出版的探索。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总结规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融合出版方面做了三个“试水”项目:一是通过书网互动,为每年报考注册建造师的230万人群体提供在线知识服务。这一服务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获得2000万元的营收,累积用户150万人次。二是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资源库升级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知识服务网,实现优质内容向在线知识服务的转化。三是以住房城乡建设智库为代表,打造“知识+”立体化服务。


中国建筑出版在线平台教育在线子频道,以教材为基础,书网互动,多维呈现

(图片

(图片来源:http://www./article/967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