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ddsalt 自从“人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后,大家对人格的关注就一直热情高涨:命运都被它“决定”了,研究研究岂不是能算命? 一时间无数号称能用血型和星座推算人格的畅销书应势而生,人格心理学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其实人格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学家们的宠爱,也有很多个关于人格的不同流派,但这些流派之间的纷争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谁也不能说服谁。哪怕是对于同样一个现象,不同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可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网络上“杠精”横行,不管什么地方,都能留下他们直言不讳,勇于畅所欲言的身影。他们是一类抬杠成瘾的群体,并且熟练掌握着“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高杀伤魔法攻击咒语。他们埋伏在各个角落,准备好给每一个人致命的攻击,这种做法,让大伙都无法接受,可能这就是天才的孤独吧。尽管被所有人骂,但他们还是依然坚持杠精本色,绝不屈服,哪怕这样做不能给他们自己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欢杠呢?哪怕受到全世界的冷落和指责,哪怕自己一无所获也依然坚持要杠呢?如果人格心理学家在场,可能会发生下面这场论战。
弗洛伊德、斯金纳、多拉德毫不犹豫地回答。 在他们看来,人的本质和动物别无二致,我们行为的驱动力就是去满足自己的本能,通过对本能的满足来追求快乐,并回避痛苦。如果他们能够偶遇杠精,他们一定会解释为杠精的身上依然保留着动物般的攻击本能,这种攻击的结果也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攻击行为本就身能够释放和发泄这种本能,从而实现本能需求的满足,并从中得到快乐。
荣格、马斯洛、罗杰斯则这样回答道。对于人类本性,他们的看法显然更加积极,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行为都在趋向自我实现挖掘自身潜力这个人生的最高级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会不断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他们也许会猜想对于杠精来说,在否定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以及一种自己比他人强的感受,尽管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没有依据的错觉,否定一个方案很容易,而给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是一个新的方案则完全是另一码事。
阿德勒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需不慌不忙吐出“自卑”两字,剩下的就让对方自己领悟吧。 自卑对阿德勒可以说是一副万试万灵的狗皮膏药,几乎一切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对于阿德勒来说都是人追求优越感,摆脱自卑的结果。至于杠精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阿德勒加入这场争论,他会认为杠精通过否定他人可以获得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这包括一种胜过他人,征服他人的感觉。而杠精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是由于自身缺陷的自卑。当然这种自卑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因为人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是在杠精们身上也许更强烈。而对他人的“杠”也许正是对自己得不到肯定所产生的自卑的补偿。如果杠精奋起反抗使用魔法攻击:“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你的理论没有实证依据纯粹是你的臆想吗?”我猜想阿德勒大佬一定不慌不忙的回答:“你对我自卑理论的逃避,正是源自你的自卑”。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则认为,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是一种进化的动力,对于进化心理学来说,杠精的“杠”可能具有进化的意义。 当我们处于资源匮乏的原始社会,我们可能需要和他人竞争才能在进化的比赛中获胜,从而将自己的遗传因子流传下去。现代社会尽管资源不再如此匮乏,但是我们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依然需要和他人竞争。杠精的杠也许并不能从实质上让自己在竞争中取胜,但是这种对他人的攻击和否定的习惯也许正是进化的痕迹。如果这种观点能得到主流认同,达尔文在天之灵一定非常欣慰吧。
班杜拉和米歇尔答道。他们想,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不就是为了有效地适应环境,并发展我们的认知能力吗。 这种观点和上面的进化心理学观点有某种类似之处,都从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的角度来入手,但是又有着不同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强调的是代际之间的遗传和变化,但这种对环境适应的观点可能更加集中在个体的层面上。班杜拉和米歇尔可能会假设杠精的这种杠其实是他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这里的环境应该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和他人交往的环境。 当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或是得不到自我价值体现的环境时,自然很难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种情况下杠精们所看到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否定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希望伪装出自己对该领域的熟悉和高深的造诣,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并在这一交往环境中实现适应——尽管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尽管人格心理学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对各个流派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都已经能够管中窥豹了。看过他们不同的观点,相信你心中也有了自己答案。当然我们还没能找到正确答案,甚至不一定有正确答案,但是也许正是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之间,科学不断向前进着。 专栏君 《人格心理学入门》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满分为5★)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内容,学堂君会选择整合,这是整本书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本书虽然题中强调人格,但是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人格这一方面的内容的介绍,而涉及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理论流派。其次,本书的结构按照不同流派的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来组织。在每一个心理学家的介绍过程中,作者对其生长经历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注重去发掘心理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整合还体现在对于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的包容和接纳。作者并不打算找出一种正确的人格理论,而希望通过对各个不同观点的整合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对人格最恰当的理解。当然,本书并不仅仅是完全罗列所有的人格理论,在整本书的结构组织,观点的评价等部分都融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看完本书,学堂君不仅仅对人格心理学,而是对整个心理学领域都有了更兼容并包的态度。 希望本书的厚度和大小,不会阻止你开启一段心理学领域的快乐旅程。 赠书活动 你觉得“杠精”型人格(误)是怎么形成的?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18年12月5日(周三)中午12:00,留言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每位可以获赠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供的《人格心理学入门》。 作者 | addsalt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
|
来自: 昵称6100554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