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群里的提问:小学组织学生匿名做食堂满意度调查。某六年级男孩全部填写了差评,并在建议一栏写“满汉全席”。某老师知道后,即查出孩子姓名,并进行批评,后又罚站一个小时。孩子不服,找校长理论。从家长的角度,此事如何处理为妥? 批评的老师因为被找了校长,已经动了气。再支持孩子,怕事情越闹越大。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在家里安抚了孩子,但要求他就自己不对的部分跟老师道歉。结果道歉时又被罚站一节课。
要说呢,这个孩子也真是调皮。非常不真诚地填写,近似于戏弄校方和老师,可以想象得到老师感受到的被不尊重、被冒犯,继而生出惩罚他的念头。当然,也不排除老师比较较真,看到了这种行为所显示的背后的深层问题:对待他人尤其是权威的恶意预设和挑衅行为、刻薄、蔑视、反叛。因此,老师想教育教育他。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教育孩子? 1 在学校里,老师教书育人,要教孩子正确的应该的,也要纠正错误的。别跟我说孩子不会犯错。如果玻璃心不爱听“错误”这个词,可以委婉地改称“不当言行”。没有谁天生就能言行恰当。成长就是一方面“试对”,正向地、建设性地积累有效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试错”,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明白不当言行的代价和后果,修剪、改正错误。 关于什么是错误的、不当的言行可以写一本书。咱们今天就只针对这个孩子的言行来看看,错没错?当然错了。如果您认为这有什么啊?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没什么不恰当。那您就不用看下去了。这个错确实不大,但它也是个错。 理想状态下,如果孩子的学校是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或者是窗边的小豆豆那个学校的校长,他们聘用的老师可能会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去教育、引导,让孩子心服口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认错、道歉,而是让孩子学会分辨这是个什么社会处境,校方发问卷的目的是什么,我作为利益相关方(除非孩子不在学校吃饭)可以怎么做,不同的回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同结果,等等。也就是说,不仅让孩子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了,更重要的是,知道正确的是什么以及理由。类似的事情积累起来,就是孩子的正向的、健康的社会性的养成。关于社会性sociability,本文限于篇幅不展开,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考我以前的文章或者三联中读app我的专栏。 显而易见,这个孩子没有遇到理想状态。不仅不理想,而且非常糟糕。 匿名是什么意思,不要说六年级孩子,一二年级的也懂吧?不懂的话,发问卷的时候老师要给孩子说明的。否则,是老师或者校方欺诈,不真诚,不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后来去查孩子的姓名,是出尔反尔。罚站,更是不应该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后来孩子去道歉,又被罚站。 吐槽老师我们可以在下面继续吐,尤其是对自己家孩子的老师也很不满的读者,可以借机好好贬损一下老师和学校以及教育制度。现在我们要来看看,在现有的处境下,家长能够做些什么。 2
在分析之前,我们要先明确几个条件:1.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等。家长在群里提问的时候,只说了“孩子”如何如何,我问了之后才明确是六年级男孩,也就是12岁左右(这个不需要我再解释了吧?都是小学的孩子,1年级和6年级的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哟);2. 老师第一次是怎么批评孩子的?为什么没谈拢,升级到罚站?3. 孩子去找校长理论是怎么理论的,校长又是如何处理的,尤其是跟老师说了什么。在我看来,这个部分的信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后续做出的如何跟校方谈的策略。建议家长想办法把这块搞清楚;4.“家长出于保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什么?刚直不阿的品格?还是人身安全?还是不被老师歧视和区别对待?5.安抚是怎么安抚的?指出了孩子哪里不对?怎么不对?让孩子怎么道歉?有具体的言辞的指导和演练,还是只是告诉孩子要道歉,至于怎么道歉就由着孩子自己决定了?5.道歉的结果也是很出人意料,孩子怎么道歉的?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道歉的? 我是做心理咨询的,不是做自媒体的,上述细节对我至关重要。否则的话我可以洋洋洒洒,用抓眼球的题目和讲故事、提供一个“某心理学家说过”或者“有个心理学上的效应”类似的所谓心理学定论或理论基础、列出1234的分析和方法等等写作手段,目标冲击10万加阅读量。至于是否针对了这个家庭、这个孩子的切实情况,自媒体不用管,我却不得不搞清楚,否则对不起我的职业身份。 上述信息都没有,咱们就用猜的,试着回答一下。好在本文旨在讲一讲解题思路,并不是给提问家长的私人咨询。 如果这是我的孩子(以我对我孩子的了解,她不会在六年级还犯这样的错误,要犯也是4、5年级的事。六年级了,她早就应该学“油”了,不是跟我学的,而是自己在学校里混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她的。也许她会轻信了匿名之说而态度不端正地填问卷,但是,当老师找出她的名字第一次批评她时,她会想办法息事宁人,至少不让事态升级),在听了孩子的叙述后,我会首先批评她对待问卷的态度和方法。就算你对学校有种种不满,不要迁怒到别的事情上。就算你觉得学校的调查虚伪,你可以不填问卷、不合作,没必要戏弄对方。Benice, don’t be mean. 为人良善坦诚,不要刻薄。因此,老师批评你一点也不冤。至于老师有没有错,是另一回事,另行处理。否则,“你先犯错的。你先的!你上次……”,这么鸡生蛋蛋生鸡下去,全都是坏人,什么都解决不了。 对于老师违反匿名约定的错误,我倒是真佩服孩子找校长的底气和胆量。是孩子有有恃无恐的条件,比如自己学习特别好或体育特别好,学校等着他为校争光呢,或者比如知道家里的背景或钱财(因缺少相关信息,只能根据我过去的案例猜测),还是孩子就这么勇敢地追求公平公正呢?还是孩子被老师的惩罚激怒了,要跟老师斗到底了?无论如何,我会告诉孩子,以后如果遇到类似事情,要先跟家长说,而不是自己就去找校长了。原因和后果本文此处略,但要讲给孩子。 3 缺少细节,我们只能指出大方向,就是,事到如今,家长一定要出面了,而且第一个应该做的,是找老师核实真相。既不是全相信孩子的话,也不是全相信老师的话,而是都谈谈。就像大侦探波洛一样,每个人都聊聊,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也都不能被事先贴标签,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样的话,你跟老师谈话时的态度就是尊重的、平等的、真诚的,既不是怕了你了,来讨好、道歉,希望你以后不要对孩子区别对待,也不是心里已经把你放在对立面,给教育局的信草稿都打好了,来查找实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冷静处理。如果你们家长能做到,你家孩子早晚会学会。 下面就是根据老师的反应、表现和反馈来决定你们的下一步了。如果老师真是个不可理喻的人,偏执、粗暴、一根筋地认为老师和学校是威权机构而不是权威机构,那就没什么好辩的了,说什么都是自取其辱或者使事态恶化。老老实实、不卑不亢地承认错误,表情要平静,不要流露出不屑不满或者讨好谄媚。回家告诉孩子,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要根据对方是怎么回事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如果老师是一片好心,真的认为自己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对孩子的言行想教育但是方法不对,而且孩子的态度确实顽劣,那么,感谢老师的苦心,肯定老师的动机,答应回家教育孩子,把错误揽到自己头上,把孩子说成天真无邪、愤世嫉俗、童言无忌,请老师谅解。然后,回家告诉孩子,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要根据对方是怎么回事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如果老师除了查孩子名字不对,后续的冲突中是孩子的言行极其不当,那家长可要注意了,要追溯一下孩子的社会性差是怎么回事。我遇到过一个富二代(其实也不是很富,看跟谁比),从小就无法无天,初二的时候已经转了4所学校了,对自己的外公外婆爱答不理甚至甩脸子,对任何人都不服不忿的样子。如果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周围的朋友亲戚都在明里暗里地说孩子被宠的太厉害了,或者说孩子有点没大没小、不知深浅,或者明夸实贬说孩子天真直率,那么,家长的注意力就不是只放在这件事了,而是要综合地看孩子的成长。别忘了,马上可就该13岁升初中了,越往后可就越难调整了。 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出面呢?因为,根据描述,事情已经发展到超出了一个六年级孩子独自处理此事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了,即: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分析下来,孩子独自处理此事都很吃力。从认知上,他不能看到更完整的画面,更看不到校长、老师、家长以及他自己这几方的关联和矛盾;从情绪上,老师是不是动了气不知道,孩子一定是正在气头上,觉得自己特别委屈、特别有理、特别正义、特别愤懑……不知道你们怎么保护和安抚孩子的,也不知道安抚有效果没有?还是反而火上浇油?此时孩子的意志、孩子做的决定,不太可能冷静客观合理恰当,他的行为已经表明了知情意上的偏颇。所以,家长作为成年人,经多见广,就应该出面了。不仅制止事态恶性发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4 这个事情的处理,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完美”答案,再怎么妥善处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希望孩子和老师互相胸无芥蒂、和好如初,那就算了吧,不可能。生活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事件,关键是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你选择跟校长或教育局去讨说法、跟老师斗争到底也可以,孩子从中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你选择委曲求全、道歉也可以,孩子又学到了什么?你也可以选择教孩子学会当面道歉、心里不满、相机而动,也可以选择抱怨社会、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没有办法啊,只能……” 我们讲过,孩子的成长有小环境、中环境、大环境的多重影响。这个事情,是孩子自身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多?还是中环境学校的影响多?还是大环境整个社会的影响,令孩子产生反感、对抗、戏弄的想法和做法?或者,孩子也有可能是持宠而娇,一向老师学校家里都对孩子挺喜欢挺容忍,因此在问卷上抖个小机灵,没成想适得其反……家长如果真想好好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调查还很多。 5 最后说说老师。目前群里基本是一边倒地认为这个老师很有问题。当然不能预设老师都是好人。澳洲这边关于儿童性侵的调查中,老师占第二位。但是,也不能预设老师都是简单粗暴的军阀吧?虽然缺少细节,我们还是能感到,这个老师太多事。不论出于什么动机,跟“满汉全席”较什么劲?缺乏幽默感还是缺乏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了解啊?一笑置之或者骂一声熊孩子把问卷扔一边就完了呗。实在是责任心强,不忍看到孩子不严肃、不认真、不尊重,希望孩子能改正,那么评估一下孩子的家长是否可谈之人,然后告诉家长、由家长处理呗,毕竟,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和孩子自己的责任更重。如果真想当蜡烛照亮别人,也应该先评估以后再点火,否则,就白燃烧了,不智且不值。 |
|
来自: jinjier11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