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

 绿源生物365 2018-12-02
目前国内常见的红薯(甘薯、地瓜)病毒约有6~7种,分别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潜隐病毒(SPLV)、轻斑驳病毒、脉花叶病毒、黄矮病毒(SPYDV)、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等。

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鉴定明确的主要有三种: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潜隐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以前两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主要表现为:

花叶、小叶、卷叶、厥叶、矮化、丛生、叶片凹凸不平、黄绿相间等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1)发病症状

我国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六种类型:

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叶脉形成紫色羽状纹。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叶片黄化型 叶片呈黄色及形成网状黄脉。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甘薯地瓜红薯病毒病识别与防治技术,喷科富一号红薯控旺增产技术详解

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祥带竺呼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2)传播途径

初侵染来源病毒是以种薯带毒为主。种薯带毒使苗床薯苗发病,因此种薯、种苗是田间病毒病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种薯、种苗的调运而传播。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烟草花叶病毒主要通过人工操作经汁液传播,如苗床上拔苗及大田管理均可传播。桃蚜、豆蚜、苹果黄蚜和棉蚜等都可传播,其中以桃蚜、豆蚜传毒能力最强。带病种苗移栽作为田间的毒源中心病株,随蚜虫在田间的取食活动而将病毒逐渐向四周扩展,使病害逐渐加重。

(3)发病条件

甘薯病毒病的发生发展与种薯带毒率及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上年病毒病发生严重,甘薯带毒率高,种苗带毒也高的地块,田间发病率也高。

气候条件主要影响蚜虫的取食活动。凡移栽后短期内气候干早,返苗慢,生长势发病重,干旱对蚜虫取食活动有利,传毒概率高,发病重。而气候湿润、返苗快、生长势强,症状轻徽,蚜虫活动也受到抑制,发病轻。

目前尚无免疫品种,抗病品种也较少。徐薯18,鲁薯7号和鲁薯8号等为耐病品种。


(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精选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包括在无病地、无病株留种,苗床上严格剔除病苗等措施,压低初侵染来裸。 加强管理,包括增施有机肥,促进甘薯植株生长,增加抗病力,减轻危害,结合生长季节拔除病株,及时治蚜防病,减少田间病毒的再侵染。

种植脱毒种薯种苗 脱毒甘薯是防治甘薯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当前甘薯生产中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感染病毒后会经种薯种苗代代相传,病毒含t会逐渐增加而使甘挤品种退化减产,但病毒在甘挤植株上分布是不均匀的,经检测发现植株茎尖不带毒或带毒量少。利用甘薯茎尖进行离体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就可以获得无病毒的甘薯植株。

如徐薯18号、鲁薯3号、鲁薯7号、北京553等抗病毒品种优先使用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绿亨6号+吗呱乙酸铜+喷科富液肥40ml,隔7~10天1次,连用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