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文明史01

 昵称641652 2018-12-02

大概是1988年初吧,南京大学历史系某副教授给我一份《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提纲,说是系里准备编撰此书,约请我写其中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三月底,我写完并誊清,正准备交稿送审时,却因书稿的主编某教授患肝癌住院,无法审稿,稿子也就搁在我这儿。后来主编去世,若干年后,那位副教授亦去世。看来,这段残缺的书稿只能成为废纸一堆了。

前不久,某纸媒编辑希望我写些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我忽然想起,那堆废纸或许与历史文化有点联系,于是找出来翻开一看,那三章的标题,分别是《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我忽然又想: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这三四百年,不正是自秦统一以来最大的乱世么?自己既然无力完成原书稿的其余部分,何不废物利用,将已写好的这部分改个相应的标题,贴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呢?不消说,原先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只能变成眼下的第一、第二、第三章了。

这就是《乱世文明史》的由来。

 

第一章 三国与西晋

(公元190~316年)

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辅政。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入朝为助。董卓尚未到达洛阳,何进已因事不机密,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勒兵反攻,杀灭宦官二千余人。正在此时,董卓入据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暴虐异常,不久,废杀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是为汉献帝。袁绍被迫逃往河北,联合各地州牧、郡守举兵讨伐董卓。董卓退往长安后,虽为部下吕布等所杀,但“群雄割据”的局面已经出现。又经过数十年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所有中原、吴、蜀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曹操(155年-220年)

在这三个军事集团中,曹操的实力最为强大。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称帝,正式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国。公元229年,孙权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公元263年,魏灭蜀。可是,此时魏国也名存实亡,政权已控制在司马氏手中。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结束了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晋武帝死后,惠帝司马衷即位。晋惠帝是个白痴,根本不能理政,大权先后被外戚杨氏、贾氏操纵。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面殊死拼斗,西晋王朝日益腐朽,终于酿成了以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等为代表的“八王之乱”(公元291~306年),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西晋王朝的实力更为削弱。公元304年,内迁的匈奴族首领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1年,匈奴兵破洛阳,掳晋怀帝。晋臣于长安拥立愍帝即位。公元316年,汉国刘曜又率匈奴兵攻陷长安,俘杀晋愍帝,西晋灭亡。

 

第一节 吏治与法治

一、丞相、御史大夫制的恢复

光武帝刘秀虽说在中央设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并不给其予实权。这样,以后当皇帝年幼或昏庸时,实权便被其亲近之人——外戚、宦官乘机攫取。外戚与宦官都控制了一定的武装力量,相互之间倾轧、争斗不已,成了封建统治机构上的两个大毒瘤。曹操为了革除这一弊政,恢复了以外朝大臣为主干的丞相、御史大夫制,并于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自任丞相,以郗虑为御史大夫。丞相以下,设两长史为其助手,又有东曹、西曹、法曹等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设尚书、六卿等为丞相的属官。丞相还握有军权,属官中有中领军、中护军、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等。中领军与中护军则分统四个方面的征伐大权。这就有效地防止了外戚与宦官控制中央政权的弊端。后来,曹丕虽然废掉丞相一职,但中央的实权从内廷迁移至外朝,已成难以改变的定局。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少出现宦官为患的事例,原因不能不追溯到曹操对官制的这项改革。

刘备建国后,也以诸葛亮为丞相。孙吴则先后以孙邵、顾雍等为丞相,以丁固、孟仁等为御史大夫。丞相、御史大夫制的恢复,客观上也避免了东汉末年各地豪强跨州连郡、独揽一地军政大权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了地方上权移州牧的流弊。

二、曹操用人政策与吏治特色

东汉取士主要依靠州郡及乡里的选举、推荐,举荐权则控制在豪强手中,而举荐的标准一般只注重“德行”而轻视才能。因此,一些利禄之徒往往将自己装扮成恪守孝、廉、仁、义的高洁之士,欺世盗名,骗取高官厚禄。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往往被埋没。桓、灵时期,有首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尖锐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情况。

       陈平(?-前178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多次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奇才。他明确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并举例说:吴起杀妻求将,不仁;母死不归,不孝。可是他任魏将时,秦兵不敢东向窥魏;执楚政时,三晋不敢南下犯楚。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

陈平虽然有贪秽之行,却有命世之才,汉高祖重加信用,终于成为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如果一定要以德行标准为取舍,那么吴起、陈平等旷世奇才就不可能建不巧功名,成一代伟业。鉴于上述原因,又处于天下未定、急需用贤之时,曹操一再强调自己“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决心,要求属下对“临敌力战”的斗士,“高才异质”的文吏,“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能人,一定要尽力推荐,“勿有所遗”(均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