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窗】甄光俊:昔年天津乞巧节(2016年8月9日《渤海早报》)

 一渔夫 2018-12-03
【知识窗】甄光俊:昔年天津乞巧节(2016年8月9日《渤海早报》) - 老张的书房 - 老张的书房
牛郎织女


        本文原刊2016年8月9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转载自《渤海早报》官网,发布日期2016年8月9日,特此说明并致谢忱。请喜欢的朋友欣赏。

昔年天津乞巧节
甄光俊  
  千百年来,我国民间把农历七月初七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这一天又为中国情人节。乞巧节源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原本是银河星系的牵牛星、织女星,后来被衍化成神话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故事称:织女系天帝的孙女,故亦称天孙,她有一双巧手,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与河西牛郎后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个故事,最早见诸汉代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至《荆楚岁时记》内容有所发展;《风俗通》佚文更增添了织女七夕与牛郎相会时,鸟鹊于天河上为之搭起鹊桥的情节。
  人间的姑娘们特别羡慕这位巧手神女,在七夕这一天以种种传统方式向天孙乞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据此可知,汉代已有七夕乞巧的风俗。在唐诗宋词中,妇女乞巧也多有提及。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说明在皇帝后宫也同样风行乞巧。
  旧时的天津戏院,每逢七夕争相贴演表现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跨上鹊桥、越过天河、夫妻相会的《天河配》,用以应节。民国初年,南市第一舞台演出带有机关布景的河北梆子《天河配》,舞台的一侧摆放装满清水的木质大水池,饰演织女的小菊处和六名仙女,穿贴身薄纱在仙池内沐浴,与小满堂饰演的牛郎做各种嬉戏表演,台前挂有纱幕,制造朦胧效果,再利用镁光灯的变化,仙女们的身影似裸非裸、时隐时现。新奇、大胆的舞台场面为天津群众前所未见,演出引起轰动。《天河配》不光专业剧团演得红火热闹,名票林韵甫在大舞台戏院表演也很有看头。台上使用新式灯光、布景,莲花头上水流如泉,制造出莲池里碧波荡漾的样子,演员身着缀有闪光亮片的薄纱戏衣,经彩灯照射满台生辉。及至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时,运用大转舞台频频变换,把这出民间故事演绎得颇具神奇色彩。
  应节戏民族民间特色浓厚,能强化节日气氛,所以每有演出,剧场内外格外热闹。据1935年的戏报统计,是年七夕,天津共有13家戏院同时上演《天河配》或《牛郎织女》,艺人们翻新花样,争奇斗妍以招徕观众。由于剧场条件和经济能力存在差异,艺术追求与演出效果也不尽相同。20世纪40年代有些戏班竟然把真牛牵上舞台,那牛被锣鼓声、观众的哄笑声吓得满台乱窜,拉屎遗尿,出尽洋相。
  七夕前后天气炎热,本该是戏曲演出的淡季,但是,演牛郎与织女故事迎合观众过节的心理,巧妙地把演出淡季变为旺季,往往能连演多日。人们把看《牛郎织女》当作了除夕夜的鞭炮、八月十五的月饼,没有它好像就不叫过乞巧节。
  新中国成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仍时常演出。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合演的评剧《牛郎织女》,刘俊英、阎建国合演的河北梆子《牛郎织女》,都曾在天津红极一时。近年来,随着应节戏的衰落,《牛郎织女》已罕见于舞台。
  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光在中华民族流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七夕往树上挂“七夕带”的习俗,象征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的约会成功,以此祷告祈福。古老的日本能乐,有一出名称《羽衣》的神话剧,宛如中国《天河配》里织女在瑶池洗浴时,牛郎把她的衣服偷走的情节。我曾向研究中国戏曲的日本学者吉川良和教授请教过,他说确实与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一定的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