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T】美秀美术馆背后的故事,贝聿铭创造的日本山中桃花源

 MarkTang87 2018-12-04

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ID:ArchArtMusic)

美秀美术馆 短片



贝聿铭作品 美秀美术馆

日本杂志封面


问到美秀美术馆的缘起,贝聿铭说,“那是1988年,我已经决定不再接大项目了,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而这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就是神田美苑的钟楼。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继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也就是神慈秀明会的领袖,当时十分活跃。多年来,她收藏了众多的中日艺术品,因此想建一座小型美术馆来展示这些东方艺术珍品。我对于这个构想也很感兴趣。”


美秀美术馆


第一个选址,在神田美苑附近两条小溪的合流处,要从上方山地进入,因此被贝聿铭拒绝了。小山夫人于是提出了另一个选址,贝很喜欢这块地,但这里地形交通不方便。对此,贝聿铭突发奇想地提出要挖一条隧道建一座吊桥来解决地形的问题。“当我发现挖隧道这个主意确实可行时,我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就更浓厚了。”贝聿铭说,“这样我就可以做出设想中最后那个出人意料的入口了。”

 

到达美术馆需要经过一条隧道和一座吊桥


贝聿铭和小山夫人的良好关系可以说是建立在二人对于文学的共同兴趣上的。据贝聿铭说,“小山夫人是个十分博学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着迷,早已熟读中国典籍。我们可以通过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在描述我的设想时,) 我向她提到了《桃花源记》,这一点让她一直记忆犹新。当时她马上就接受了我的方案。确定下来的选址虽然和中国的规模不同,意境却让我想起了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萦绕。


美秀美术馆,有山、有溪谷,雾气萦绕其中


由于建筑的体量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看不到馆身。我们二人都对这样的构想欣喜万分,而这就是美秀美术馆的缘起。”

 

美秀美术馆掩藏在万绿丛中


当时团队里的建筑师蒂姆·卡尔伯特解释说,具体的设计正是源自那次和小山夫人关于“桃花源”的对话。“我们特意把入口通道拉长,让馆身时隐时现,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布道的安排也精心设计,强调了整个时间上的体验,正好呼应了日本文化中关注的‘间’,也就是空间的历时体验。


在山涧另一侧空中俯瞰,可见美术馆的全貌


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访客从京都乘大巴或自驾车先来到接待馆,在这里四面雪松围绕,离美术馆还有一段距离。


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需要经过一条隧道和一座吊桥


进入隧道之后,回望隧道入口


在隧道中,回望隧道入口


在长长的隧道中回望隧道入口


由于山体坡度遮挡,在这里看不到馆身。从接待馆,游客可乘电瓶车或步行穿过山中的一条隧道,隧道另一头连接一条120米(394英尺)长横跨深谷的吊桥。


隧道出口连接一条120米长横跨深谷的吊桥


当游客进入隧道,就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随着前进的步伐似乎越来越远,走出隧道,美术馆的景致和面前的拉索桥相互交织。


隧道出口,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


隧道内,前方可见美术馆入口


隧道内,前方可见美术馆入口


这座后张拉索桥紧接隧道口,悬于深谷之上,特殊的结构设计在不对称的情况下保持了隧道和桥之间的延续性。


通往美术馆的隧道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走出隧道出口,是一座后张拉索桥


由工程师莱斯利·罗伯森设计的后张拉索桥


后张拉索桥


后张拉索桥


后张拉索桥


后张拉索桥

桥的另一端连接美术馆前的广场。从广场有日式寺院式的台阶通向大厅。大厅建在山脊之间,一系列的玻璃屋顶栖于起伏的山峦之上。建筑体块若隐若现,给参观者留下悬空而缥缈的第一印象。”

 

桥的另一端连接美术馆前的广场

桥的另一端连接美术馆前的广场


吊桥出口的广场上可见美术馆入口


吊桥出口的广场上可见美术馆入口


吊桥出口的广场上可见美术馆入口


美术馆入口


美术馆入口


最初的计划是做一个小型美术书馆,用以展览小山美秀子收藏的日本艺术品。随后小山夫人的女儿小山弘子逐渐接管神慈秀明会,计划开始逐渐扩大。在艺术品商人堀内范义的帮助下,神慈秀明会又收购了一系列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品,贝聿铭也必须对原方案进行改动。“最初日本与西方的交流,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贝聿铭说,“我对这个新主题很赞同,可是计划改变的速度是之前没有料想到的。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整个项目因为空间一点点地拼接叠加,可能会失去整体的优雅流畅。不过,如果在地下延展空间,就不需要过多考虑造型方面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理念让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

 

美秀美术馆  一层平面图


美秀美术馆  地下一层平面图


信乐町附近的地区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圣地,这里山峦起伏,植被茂盛。当地政府对这块地进行了重点保护,只允许在特殊条件下使用。关于这一点,贝解释说,“最后成型的建筑结构既是源于天然地形的影响,也是地方政府区域规划制度的结果。按规定,总面积182,990平方英尺(17,000平方米)中只有21,528平方英尺(2,000平方米)能够露出地面。也就是说,美术馆85%都在地下。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让计划扩张到这么大,不过因为在地下,我就同意了。


美秀美术馆大部分藏于地下


''在我看来,在地下的空间,只要内部能吸引人,大一些也无所谓。于是新藏品收在南翼楼,小山夫人的藏品则收藏在北翼楼。”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根基,从他和这块地选址的联系,特别是他对日本现代建筑的观点中不难窥见一斑。


美术馆南北翼楼


''当然,这块地在山上,我不想把建筑做得过低,于是采用了和很多日本寺庙一样的台阶设计,突出重要的部分。我对于这块地的灵性和历史根基深信不疑。你不能随随便便在这里建栋房子,指望它自己生根。''


美术馆入口,采用了和很多日本寺庙一样的台阶设计


在美术馆大门内回望吊桥与隧道出口


''我想探求诸如桂离宫这样的传统日本建筑结构背后的根源。我知道他们是木制的,从结构上讲有很多限制;它们深受气候的影响,这也是他们使用坡屋顶的原因,然而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景观。”


 

坐落在幽静山中的美秀美术馆

使用了坡屋顶结构形式


从香山饭店开始,贝聿铭就开始探索一种现代的亚洲建筑语言,在做美秀美术馆的时候,他将这只探索继续了下去。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应当是贝聿铭坚持的现代主义几何图形风格。“在这山这景中,用平顶当然是不合宜的,”贝解释说,“尤其要考虑到,从各个角度都应该能看到房顶。我想在不模仿木质建筑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可以创造有趣剪影的造型。


在美秀美术馆,贝聿铭创造了一种有趣的“剪影”效果


我们从四面体开始尝试,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整个峰峦起伏的结构。除此之外,还要下意识地用到日本元素,但又不能和四周景观冲突。所以我选择了用玻璃而不是瓦片顶。屋顶对我来说也是建筑的外立面之一。”

 

美秀美术馆采用了玻璃顶,没有选择传统的瓦片顶


美秀美术馆和贝氏名作卢浮宫金字塔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在卢浮宫大量使用的法国马哥尼·多雷石灰石是贝的偏爱,在美秀也用到了。


入口大厅运用贝聿铭偏爱的MAGNY DORE洞石面层


 马哥尼·多雷(MAGNY DORE)洞石面层


他的设计中常用的手法,诸如大量使用玻璃和几何模型(如卢浮宫的三角形,这里的四面体)都与20世纪的建筑创新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它们也和历史上的经典元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点,从贝聿铭对于桂离宫和日式寺庙风格的援引就能反映出来,正如安德烈·勒·诺特尔启发了他在巴黎对光线、空气和水的运用。


在美秀美术馆设计中,贝聿铭大量使用玻璃和几何图形


正如卢浮宫金字塔的玻璃表面界定了下方充盈着光芒的入口区,它映射出巴黎的天空也绝非偶然。与它异曲同工,从美秀美术馆上也能看出日本庭院和寺院的设计。连接美术馆的,是壮观的长656英尺(200米)的隧道,还有394英尺(200米)的斜拉桥,由贝聿铭和纽约著名的工程师莱斯利·罗伯森合作完成。隧道呈弧形,因此美术馆入口要到隧道的末端才豁然呈现。尽管有电瓶车可以代步,大部分的访客会选择从停车场步行到艺术馆。这样最后一刻才显露真身的设计在日式庙宇里十分常见。行人一般不能直接进入,而是随着步道的曲折逐渐抵达。同时,美秀美术馆项目的发展过程被贝聿铭称为“在某种程度上缺少正式的典雅”,也让人不禁想起日本古迹桂离宫的不正规发展。

 

在美术馆大门内回望吊桥与隧道出口


2002年11月2日,美秀美术馆的吊桥获得了由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颁布的“优秀构造奖”。颁奖评语中提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这座明亮而空灵的建筑浓缩了构造之美和艺术之雅。”贝聿铭、莱斯利·罗伯森、承包商清水公司及川崎重工分享了这一盛誉,而这一奖项通常是为像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巴黎附近的圣丹尼斯法兰西体育场这样的大型项目保留的。


由工程师莱斯利·罗伯森设计的后张拉索桥


吊桥高仅6.5英尺(2米),创造性地将悬挑、拉索和后张法联合使用。在美秀美术馆的颁奖仪式上,贝聿铭提到“12年前会主(小山美秀子在神慈秀明会里的称号)在这里支了个帐篷,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块地。一切都很完美,只是如何进入这块场地出现了问题。环顾四周,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解决方案。要想修建通道又不破坏自然环境。唯一的方案便是利用桥和隧道的组合设计。”这两样贝聿铭建筑风格中的要素,都在美秀项目里得以体现。尽管这样的设计使得开销上涨了很多,但美秀的设计质量、用料、桥和隧道的结合都使得它在同类建筑里出类拔萃。

 

在美术馆主入口区,窗外有一颗贝聿铭亲选的树


贝聿铭亲选的树


弗兰克·卡普拉1937年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里,一架飞机在喜马拉雅山坠毁,机上的乘客——那些逃离战乱的人们——被藏民带领来到香格里拉隐秘的山谷,在这里一切安静祥和,人们可以长生不老。这部源于詹姆斯·希尔顿小说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多年以来在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即人类的伊甸园,世外仙境,失而复得的天堂。中国经典《桃花源记》也记录了类似的主题。原文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在美术馆主入口大厅


在美术馆主入口大厅


《桃花源记》和信乐町附近山中的美秀美术馆的起源密不可分。当小山夫人和贝聿铭第一次谈到美术馆的时候,二人因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共同兴趣而谈得十分投机。《桃花源记》提到的世外桃源,以及尽头“若有光”的设想使得两人一拍即合。


通往美术馆的隧道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美秀项目里,文学艺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景观和建筑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神慈秀明会的起源——世界救世教创始人冈田茂吉梦想着“建设地上天国……在那里人类拥有美丽的精神和心灵。”而当人们看到隧道尽头的一点亮光时,便会对这一点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与其说贝聿铭在这个项目里多少加入了宗教性,不如说贝在客户圈定的范围内选择了这块场地,根据客户的构想创造了一个综合体,更确切地说是清楚地分离出历史和哲学的分支与精髓,最后通过一个完全现代的造型来表达它们。


通往美术馆的隧道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贝在过去和现在、客户的意愿和选址的实际情况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正是这样让他的建筑既具现代感,又不流于现代派的风格。当绝大多数同行都跳不出现代派的框架时,贝聿铭在1989年后逐渐出现了风格上的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自这一时期起,他开始对那些自己不了解的文化和文明进行研究。在他的“退休后”项目中,通过对这些项目所在地的研究,贝聿铭开始探索能够反映选定地址和文化灵魂的设计方案。在日本,贝很清楚日本民族的历史自豪感,但也深知这些都源于他的故土——中国。这样的背景,才最能够解释他建筑设计的本意和《桃花源记》的重要性,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对设计的一个小启发,而更多反映的是背后的文化根基。故事中的渔人所见“若有光”,在现实中则化作神田美苑钟楼上扬的曲线,亦或是美秀美术馆入口处石板上散落的片片阳光。

 

美秀美术馆 藏品


美秀美术馆 藏品


美秀美术馆 藏品


美秀美术馆 藏品


小山美秀子和弘子母女二人的收藏品都十分出彩,都反映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和风俗传统。很多珍贵的展品,比如埃及第19期早期的鹰头神像银色荷鲁斯就散发出一种气场,连普通游客也能清晰感受到。


贝聿铭与客户小山弘子和母亲小山美秀子


贝在神田美苑做的钟楼实际上是美秀美术馆的起源。他选择了用日本古典乐器三味弦的拨子来做钟楼的造型,显示了它和日本历史以及结构功能的紧密联系。但要想真正感受这样设计的效果,就必须参考周边的环境。通往钟楼的是一条曲曲折折的京都鹅卵石铺成的“圣路”。这样一来,游人也必须走上一段才能看到钟楼全貌。

 

贝聿铭作品  日本滋贺县神田美苑“天使之乐”钟楼


蒂姆·考尔伯特通过布鲁诺·陶特对桂离宫的解读,将美秀美术馆和日本传统联系起来。“对贝聿铭来说,设计过程通常是通过一种对话演变而来,这种对话就存在于精雕细琢与一种基本几何方法的表达之间。美秀美术馆偏离了这一程序,纯粹的几何图案没有控制整个设计,因此这个项目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为了让美术馆自然融入山峦之中,贝在平面‘核心’的周边甩出了一系列互相连通的地下空间。


美秀美术馆  地下一层平面图


由于体块的大部分都藏于地下,因此设计中也多了不少灵活性。布鲁诺·陶特曾用‘临场发挥的歌词’来形容桂离宫,这个说法也可以用在美秀美术馆上。正如桂离宫里‘之’字形排列的建筑,美秀美术馆也体现了结构和设置上的流动整合。在自然景观方面,曲折蜿蜒、不断变幻的景致和相互之间联系松散的组织都使得设计中不乏地形和空间比例上的变化,又不失整体性。”

 

在美术馆主入口大厅


在美术馆主入口大厅


主入口大厅连接南北翼楼的通廊


主入口大厅连接南北翼楼的通廊


主入口大厅连接南北翼楼的通廊


主入口大厅连接南北翼楼的通廊


主入口大厅连接南北翼楼的通廊


北侧大厅楼梯通向日本艺术展厅


北侧大厅楼梯通向日本艺术展厅


美秀美术馆展厅外的楼梯


展厅入口,可见内部的埃及雕塑


虽说最初是小山美秀子先找到了贝聿铭,不过也确实准备充足,当时他刚从PCF建筑事务所退休,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的(一些较小的)项目。贝聿铭希望炮制卢浮宫的模式,钻研另一种文化,试图深入了解另一个国家,来实现他的设计梦想。贝聿铭提到过想要表达一种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以一种现代的方式表达它。有人说在美秀美术馆里,从接待馆到入口,要经过蜿蜒曲折的路线,穿过隧道,跨过吊桥,这完全是因为这块地的特殊地形。但心细之人就会发现,日式的庙宇也有类似的处理,通往内殿的路一定是曲曲折折的。要么拾级而上,要么是不断改变方向。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地对艺术、建筑和自然之美的整合。美秀背后神慈秀明会的哲学就是创建人间天堂,而这种天堂正是以最佳方式将自然、艺术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理念在日本历史上屡见不鲜,神道信仰就是其中之一。

 

美秀美术馆  主入口大厅屋顶结构


美秀美术馆  主入口大厅屋顶结构


天窗基座、玻璃、钢材和石材的结合处细部


天窗的细部


美秀美术馆  庭院空间


美秀美术馆  接待区


贝聿铭设计中几何图形的力量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他自己也从不强加一个固定的理念。不过,从他对于诸如中国古典文学和法国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的借鉴,明晰地反映了历史始终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用现代设计的潜能援古通今,既借鉴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派的元素。退休后的贝聿铭在日本、卡塔尔甚至在巴黎觅到的精髓,都让人不禁联想到遥远处那一片仙气飘飘的桃花源散发的一线光。


“桃花源”的入口只有一条路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在通往美术馆的隧道中,回望隧道入口


面对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桃花源”,贝聿铭跨越现实的诸多约束,用石材、玻璃和钢材建造出了它的实体。美秀的设计,最初是贝聿铭的还是客户的设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滋贺县的山里,贝聿铭的“缘溪行”,觅到了他的“桃花源”。


美术馆完全融入周围的自然风景


贝聿铭的山中桃花源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