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未夕老师 2018-12-05

如今,提到“南京大屠杀”,大家很快能明白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实施的40多天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焚烧、强奸、抢掠等暴行。


这个词已经成为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司法界、外交界、军事界等广泛应用与认定的专业术语。


不过“南京大屠杀”一词是这么来的?是谁先用起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38年2月18日,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美国人乔治·费奇,离开了已成地狱的南京城,准备经上海取道香港,然后回美国。


美国人乔治·费奇,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

1938年初,他把马吉拍摄的胶片藏在大衣里,冒险带到上海……


1938年3月1日到达香港的当天,他立刻应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的邀请,做了“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讲,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当时各国驻广州的外交使节,包括纳粹德国驻广州的外加使节,都倾听了费奇的演讲。


费奇的演讲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随即对乔治·费奇的演讲做了报道,并于1938年3月16日,以题为“南京的暴行”,副题为“美国目击者进行讲述入侵者的放荡,屠杀解除武装的中国人”的方式进行刊登。


报道内容分为五个小段,分别是“难民之死”“凄惨的场景”“掠夺和防火”“强奸妇女”“奇怪的海报”,揭露了几个月前,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暴行。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英文《南华早报》的这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报道很快被中国抗战地区的多家报纸翻译转载。


其中就有一个汉口出版的新闻半月刊——《世界展望》。


1938年4月5日,《世界展望》第3期上刊登了“汪思梦”翻译的稿件——“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不过汪思梦没有直译原报道的英文标题“南京的暴行”,而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


刊登这篇题“南京大屠杀目击记”《世界展望》,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报刊。


《申报》转载后引发轰动


《世界展望》使用“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也是中文新闻媒体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意义重大。


只可惜,《世界展望》发行量不大,当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时间又过去了七年。


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1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以“南京大屠杀罪行将公布”为题的文章。



《申报》可是发行量大、传播面广的媒体,因而“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很快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不久,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引用“南京大屠杀”一词作为篇章题目。


在南京“国防部宣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多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作为判词。


松井石根在东京接受审判


“南京大屠杀”一词终于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的专业术语。


这个词,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罪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期编辑:王诗婕 

综合自:《紫金草杂志》经盛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