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 人民周刊 》(2018年第21期)
在南岭山脉的西南部,有着以喀斯特地貌闻名的桂林市。这类岩溶地貌形成的风景,群峰林立洞穴天成。加之温和的气候和丰沛的雨量,孕育了秀丽的江河风光。早在唐宋时期,“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已名扬内外。诗人韩愈这样形容桂林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乘一艘小船,泛舟漓江,徜徉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之中,你在江上看风景,你也点缀了这美景,人在画中,画,在你的眼中。 一水抱城 这山水桂林的精华所在就是漓江。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的越城岭山脉最高峰猫儿山,属珠江水系,全长164公里,泥沙含量小,水质清澈澄净,其中从桂林至阳朔83公里的河段是漓江的灵魂,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两岸奇峰倒影水中,小船划过,水波荡漾,摇曳出一幅朦胧的动态山水图。这里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集中地带,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百里画廊”。古时的漓江江阔水深,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用“汪洋”来形容它。在烟雨朦胧的天气更能彰显漓江的风姿绝妙,处在訾洲岛中,看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云雾缭绕,薄雾轻纱,群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远山如黛,青峰连绵,黛色的天空,黛色的水面,此时的漓江,缠绵婉转,似有千般愁在向人们娓娓道来。 象鼻山 桂林是大自然山水相逢的佳作,有漓江,自然也有漓山,没错,它就是桂林城的标志——象鼻山。象鼻山,原名漓山,因山体形状酷似一只正在江边伸鼻吸水的大象而得名。象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实质就是地下河道露出地表而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在象身和象鼻之间东西通透的圆洞,就是水月洞。由于地壳抬升而露出地面的地下河道在之后漫长的流水侵蚀、搬运等的地质变化过程中,有的溶洞逐渐崩塌,最终留下如今水月洞这一奇景。 关于象鼻山有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象是吉祥的象征,传说是天神的坐骑,勤劳善良,为桂林美景所吸引,私自下凡帮百姓耕田劳作,天神大怒,前来捉拿天象,趁天象俯身喝水之时,天神用剑刺中了天象的脊背,于是天象变成了一座山峰,从此化山守水,守护漓江,守护桂林一方百姓。 “漓江山水不相离,山自多情水自痴。”漓江和桃花江作为桂林的护城河,千载悠悠,两江交汇处的象山,鬼斧神工、佳作天成。2017年桂林象山公园更是作为央视春晚南方分会场外景地,为祖国展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山水桂林。 日月双塔 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日月双塔则是桂林市新的地标。在桂林市中心城区中轴线杉湖岛上,坐落着有“世界第一铜塔”之称的日月双塔,于2002年在唐代佛塔基础上新建而成。两塔均为楼阁式山水塔,其中日塔为9级铜塔,高41米,月塔为7级琉璃塔,高35米。登塔顶可俯瞰桂林城秀美的湖光山色。到了夜晚,华灯闪烁,流光溢彩,此时的日月双塔变成了璀璨夺目的金塔银塔,光影交错,湖面的倒影也摇曳生姿,闪着神秘华丽的光辉。双塔相应,水光一色,美不胜收。 伏波山 漓江西岸有一孤峰挺立,半入江潭,半枕陆地,春夏水涨之际,山麓能够遏阻急流的江水,使之倒转回旋,其势有降伏波涛之力,故名伏波,也有说法是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而得名。伏波山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是位于山腹的还珠洞,陆上可从西、南两面步行进入,而在古时只有乘船从临水一面才可进入。洞中石刻文物颇丰,以唐代所刻佛像为最盛,能清楚辨认成形的就有239尊。当然还珠洞的镇洞之宝还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石刻自画像,画像高1.2米,宽0.5米,衣冠简朴、宽袍大袖、神态自若,作行走之姿,栩栩如生,这是米芾早年到桂林做官之时留下的作品,据说是米芾自己对着镜子画的,旁边还有题名。之后又有许多名家在此刻石题诗,其中就有宋高宗皇帝御书的赞语:“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米芾传世的作品真迹本就不多,石刻墨本更是罕见,因此米芾的题名及自画像,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弥足珍贵。 叠彩山 同在漓江之滨的叠彩山与伏波山仅千米之远,因其山石如彩绸层叠而得名叠彩山,又因古时山上桂树成林而旧名叫作桂山。叠彩山山体庞大,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与仙鹤峰四峰组成,主峰为明月峰,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在明月峰的山腰有一南北敞开呈葫芦状的风洞,两端开口形成对流,一年四季“风迎更风送”,其也是由原来的地下古河道露出地表而形成。攀山而上,在明月峰巅的拿云亭可以眺望桂林城的全景,据说站在不同方位能将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一览无遗。 独秀峰 位于桂林市中心的独秀峰坐落于靖江王城内,与漓江边的叠彩山、伏波山成鼎足之势。它的成因与桂林其他山体并无相异,几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海底石灰岩,经过沧海桑田的巨变,海底抬升为陆地,由于多次地质变动,产生了裂纹和节理,在水流溶蚀及坍塌侵蚀等作用下,从山顶几乎垂直切割至山脚,在岩溶盆地中形成突兀而起的山峰,高耸于平畴之中,孤峰傲立,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宋代王正功的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刻在独秀峰山下一岩洞石壁上。 芦笛岩洞 岩层中的石灰岩在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作用下,被逐渐溶解、分割,这时石灰岩中的碳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在温度、水分、压强变化的作用下会重新析出碳酸钙,同时挥发出二氧化碳。在这反复的溶蚀、挥发、沉积中,经过千百年的变化渐渐形成钟乳石、石笋、石幔、石花、石柱等千姿百态的溶洞景观,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的芦笛岩洞就是其中的代表。洞内天然而成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加以不同灯光的效果,呈现出迷幻神奇的色彩,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灵渠 灵渠,秦始皇时期为了沟通湘江与漓江开凿的古老的人工运河,位于今天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千米。它的出现将长江和珠江两大南方水系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南北连接的水上枢纽,是秦始皇实现“四海一”的重要保证,2018年8月,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无论是最早作为运载军需粮饷的军事通道还是今天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灵渠始终是桂林山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