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为 | 长平之战

 川后 2018-12-05


旧文重发,有所删改。



战国人肉磨盘。 


 一)


韩上党郡守冯亭居然选择投降赵国!


受降,不受降?前262年,这道极其棘手但又不能不答的选择题,一下子摆在赵孝成王面前。


天上不会掉馅饼。冯亭献地归赵,是绝境奇招,但对赵国来说,却是烫手山芋。 


3年前,秦军大举攻韩,先后占领了少曲、高平和野王等地,把狭长的韩国从中截断,一分为二。



冯亭辖下的韩上党郡,一下子成了韩国飞地,与本土通路被彻底断绝。 


韩桓惠王无计可施,决定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偏安自保。结果,冯亭宁死不降秦,献上党于赵。 


这里面的逻辑,好比当年的联合国军准备明天越过'三八线',但是朝鲜今晚居然宣布:自愿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二)


对于从天而降的上党郡,要,还是不要?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赵国的朝堂上乱成一团,各方激辩。平阳君赵豹认为不能要,这是“嫁其祸于赵”;平原君赵胜却说,“此大利,不可失”,必须要。


上党,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它位于晋东南,涵盖今天长治、晋城两市,太行山、太岳山环绕,山地丘陵纵横,地势险要。



古老而神秘的上党,号称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三家分晋后,上党成为必争之地,最终也被一分为三,韩上党、赵上党和魏上党同时并存。


前453年到前280年,170多年里,这个韩赵魏“金三角”,纠纷、冲突、战乱不断,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这里,对内是三晋势均力衡的博弈场,对外是三晋稳固坚实的后盾,也是秦国东向的最大绊脚石。


它不单关系着三晋存亡,同时也是秦灭三晋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


三)


现在,韩上党面对秦军血盆大口,要把自己的17个县、16万多人口,全部献给赵国。


经过反复争论,赵国君臣最终作出痛苦决策:明知这是“嫁其祸于赵”,明知这是虎口夺食,但不能不接受韩上党的投降。


因为,韩上党靠西,有太行山天然屏障,是真正的战略要冲,易守难攻。而靠东的赵上党,却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这说明,韩上党一旦被秦所占,赵上党必将失守;赵上党一旦失守,赵国重镇晋阳和国都邯郸必将不保,面临灭国。


不接受,必死;接受吧,起码还有一线生机。痛苦的是,接受之后,能不能守得住,赵国君臣心里无底。


顾不了那么多了。赵孝成王终于拍板,进军韩上党长平。就这样,秦赵两军终于要短兵相接了。


当时,赵军兵力不过50多万,为了守住长平,赵国陆续出兵20多万,由老将廉颇任主帅。


四)


一方是综合实力极强的超级大国,一方是国力虽弱但军力不容小觑的地区大国,一场影响历史进程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秦强赵弱,是当时两国实力的客观现实。商鞅变法,郡县之制,奖励耕战,短短几十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


秦国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总兵力150多万。相反,地处北方四战之地的赵国,国力远弱于秦。


赵国北有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秦,常年战事不断,无法安心搞经济建设,但锻造了赵人彪悍风气。


赵武灵王时代,“胡服骑射”,实行“先军战略”,经济一般般,但组建了实力强大的骑兵部队。


战国中后期,赵国基本国策是:力求避战,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速战速决,以胜求和,切忌拖成消耗战。



五)


这个基本国策,就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赵国众多精彩典故背后的逻辑。


但是,廉颇老矣,在贯彻基本国策上,并没有取得如期效果。两军相接,赵军数战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山川河流遍布的上党,不利强于骑兵的赵军。老成持重的廉颇,被迫逐渐依靠深沟高垒,偏向固守。


一旦固守,赵国必输。赵国只得展开“以败求和”的外交斗争:秘密地既向魏楚求救,又向秦国求和。


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更狡猾:高调接待赵使,营造双方正在议和假象。魏楚等国听到消息,中止了援赵念头。


外交斗争失败了。一年多时间又过去,上党地区的相持,正在一天一天变成赵国最为害怕的消耗战。


六)


终于,赵国的后勤开始出现危机,“赵人乏食,请栗与齐,齐王弗许”。国力吃撑不起,不能再拖下去了。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数让之”。赵孝成王严厉批评廉颇的固守消磨,他决心换将。


问题是,换谁? 强敌、无粮,无援,无盟友,必死之战。


临危有命,无人敢应战:李牧要防范匈奴,乐毅年老多病,田单初来乍到…… 


赵王焦灼的目光,停留在赵括身上。


这个年轻人是将门之后,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是当时赵军最杰出的少壮派将领。


国难当头,赵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愿意出战。


但是,他妈妈死活不答应,跑到赵王面前抹黑儿子,说他自大贪钱,只会空谈,“愿王勿遣”


这只是一个可怜老母亲的私心,她在用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儿子。


七)


赵括匆匆来到前线,立刻“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谋求与秦军决战。


但是,历史并无奇迹,他的运气也太差,唯一的战机稍纵即逝,粮草耗尽。


他指挥主力准备渡丹水撤退,在此生死关头,恰逢丹水涨潮,无法徒步涉水,大军陷入重围。


肥肉到嘴边,秦国当然不会放过,不惜血本增兵:“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断粮多日的赵军杀光战马,甚至到了杀老弱病残为食,但赵括保持着镇定,想尽办法突围。


他派刺客去刺杀秦军主将白起。可惜,仅刺伤;他找了个替身,冒充自己带队往北突围,掩护主力回撤。


秦军杀死假赵括后,以为赵括已死,便对真赵括招降。赵括将计就计诈降,亲自带领剩余的敢死队精锐,冲入秦军。


想象一下吧,秦赵两国近60万人厮杀拼命,最终有20多万年轻生命在此消逝。


长平,成为“战国人肉磨盘”。


这些年轻的生命里,包括赵括。惜墨如金的史书,我们读到了这么不经意但极其悲壮的一笔:


“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不像廉颇那样保守消磨,不像李牧、乐毅那样明哲保身,赵括奔赴国难,英勇地冲锋到最后一刻。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在赵括指挥下,奇迹般没有崩溃,殊死战斗使秦军死伤极惨重,“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正是这一战,秦国国力过度损耗和军队巨大伤亡,吃到嘴里的上党终究吞不下去,上党又回到三晋手中。


正是这一战,使得魏韩楚等国极为恐慌,唇亡齿寒的阴影迫在眉睫,不得不摒弃前嫌,结成联军,彼此救援。


直到三十多年后,前 236 年,秦军才终于彻底占据整个上党。至此,前230年,韩亡;前 228 年,赵亡;前 225 年,魏亡。


是的,年轻的赵括,长平一战,为三晋续命长达四十年。他,尽力了!

(全文完)


扫码加入读者群向作者提问:



本号其他先秦史文章:


鲁国诞生 

齐国诞生 

西周崛起

晋国分裂

东周开始

儒家学派

气温盛世

陈胜说鸟


公号主页输入“aa”看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