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作过很多篇吟咏良知的诗,如何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那四首?

 见素抱朴780 2018-12-07

王阳明四首与良知有关的诗如下:

第一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第二首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第四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四首诗可以说是带有一定哲理性的七绝诗,但它们更象是佛家的禅语。

佛教是劝人成善的,十恶不赦的罪人,只要他入了佛门就立马变成了善人,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是一些人脑子里的幻想罢了。

真的是“个个人心有仲尼”吗?不是!真的是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吗?不是!良知是什么?在王阳明那里可能是“人之本性”,是“知善知恶”,可以说他是承继了孔子、孟子的“人性善”之说,也可以说他更是参进了佛教善的理念。孔子、孟子都认为“人性的善”是可以在不断“修身”中从新拾起的,王阳明当然也这么认为,只是他又将发展到“用心”的这一层面,也就是“心即理”。是的,人要立志,要做到内心强大。但“心即理”也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这也难怪黑格尔先生说孔子思想缺失思辨和逻辑性,阳明先生的“心即理”同样是缺失逻辑性,我们可用另一个哲学术语说,就是“唯心主义”。

大千世界,不说是无奇不有,五彩缤纷则是肯定的吧。换言之,如果都成了单一体,那就不是大千世界,更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人人心中有仲尼,那我们的社会就只要孔子一个人就是的了。可能吗?睁眼说瞎话!

王阳明在现实中也没有真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迁就阿庾之人,为满足皇帝的虚荣心而故意放走抓到手的朱宸濠,他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就辞官归隐,他眼里心里只有成圣成王的修心养性,却看不到葡萄牙人已打到了中国南海,他更不知道西方人已通过海洋把东西方实实在地联接起来。试问,阳明先生的“心即理”究竟是什么“心”和什么“理”?这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驼鸟吗,就连鲁迅先生“纳喊中铁罐里的人都不如。后来的李贽可算是得阳明真传,硬生生地逼其弟去嫖娼。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祼体是绝不对等的人性释放,李贽只是在延续古老的的青楼文化,而文艺复兴的祼体画却是在呼唤尊重自然之美,在实实在在地召唤人们向美向善。

阳明先生这四首诗的艺术性其实非常一般,禅说之意到是很浓,劝人为善固然是好,但与社会现实却相去甚远。孔子当时持着这些观念真成了丧家犬,王阳明因为入官为皇室做成了几件好事大事,所以他比孔子强,但他的学说并不被官方真正接纳。

把王阳明立为“圣人”,其实只是后人过誉之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