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诗词创作中的逆向思维

 江山携手 2018-12-08
刘庆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被世人公认正确的观点;我们用逆向思维,也可以把它倒过来说:“其实地上本来有许多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联想到当今大学生就业,上千人抢一个公务员的位子,这样说也不无哲理和诗意。这种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习惯、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使人感觉新颖,喜出望外,别有所得。实际上,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古代司马光砸缸就是逆向思维的范例:有孩子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在诗词创作上,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会给诗人插上双向翅膀,让我们的诗思飞得更高更远。那么,古今诗人是如何把逆向思维应用到诗词创作的呢?
      1、回头是岸法
      武汉归元寺有一尊菩萨像倒坐在佛堂后面,旁边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问菩萨为何倒坐,下联是:“见世人不肯回头”。此联意在说“回头是岸”的道理。我们且不说这个倒坐观音菩萨的创意如何高妙,而是要借用这回头是岸的方法。请看这样一首诗: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宋·杨朴《七夕》)
      唐宋时期,七夕乞巧的风气很盛,每到这一天,富贵人家张灯结彩,盛宴肴馔,贫苦人家也陈列瓜果,开乞巧会,向织女乞巧。诗人有感于贡风不淳,遂从反面想到人们逞智弄巧,尔虞我诈,因此作诗进行责难。诗因逆向思维而超出常人想象,由节日乞巧引出了人间的巧,以设问起,以反诘收,前后呼应,使诗的力度加强,不失为佳作。
      明朝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有一首《咏兰花》诗: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这首诗把兰花写得既高尚又清香,可谓咏兰之佳品。可以看出,张羽热爱兰花的美丽、芳香和品格,已经达到了极至。然而,张羽也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高手,我们来看看他咏兰叶的诗: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兰叶》
      张羽在这里写“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不是说花儿不好,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兰花的气质和品格。在一般人看来,“好花也要绿叶扶”,叶子只是花朵的陪衬,是为花服务的。而张羽这里的意思是叶子是独立的——“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它不是花朵的陪衬,在某些方面叶子甚至超过花朵。这种逆向思维让我们看到了张羽思路的开阔。还有这样一首诗:
      皇家权重自通灵,能贿神仙到九重。
      七十二场浇墓雨,一场不是济苍生。
——《闻清东陵每年下七十二场浇陵雨》
      这首诗是作者到清东陵参观,听导游说起一件事:东陵地区风调雨顺,每年要下“七十二场浇陵雨”,五天一小场,十天一大场,却从来不下冰雹,也从来不刮龙卷风。”并说这是受皇封。后来,作者上网一查,清东陵地区果真降雨丰富,年平均降水量达968.5毫米,高出周边地区许多。对于这件事,许多人都称其为奇,也有人羡慕东陵的风水好,更多的人则不做太多的思考,一笑了之。而作者却认为,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一个问题——皇家总是先为自己着想,不但生前就用几十年的工夫大修陵园,连天上的雨水也要多占。雨水,是普济天下苍生的,而这里的“七十二场浇陵雨”却一场也不是。由于诗人的逆向思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使作品新颖别致。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昔日皇家把天下作为私有财产,大搞特权和家天下的做法。
      2、以旁写正法
      逆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即遇到问题要全方位地寻找办法和答案。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路不止是一条。而且,也未必是反向的路。以旁写正也就是这种发散思维。例如古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幅画时,不是画马踏鲜花,而是画几只蜜蜂和蝴蝶追着马蹄飞;而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只画了溪水中一群蝌蚪,而未画青蛙。下面这首新诗也是这样的手法:
      一个母亲
      一个孩子
      一把伞

      雨拐来拐去
      避开了孩子
      落在
      母亲的背上
——(陈瀚乙《拐弯的雨》)

      这首诗语短情长,看似简单,实则巧用匠心。原因就是它不写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说雨会拐弯,而且是“拐来拐去”,费尽心思和气力,有意地避开了孩子,“落在母亲的背上”。这种以旁写正,不仅体现了发散思维,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表现力。

前些天,我读到一首军旅诗,也同样是这样的以旁写正:
      寂寂青灯下,娇儿梦正酣。
      一行边塞雁,读到月西边。
——(武立胜《军嫂》)
      这首写军嫂的诗,只写了孤灯、娇儿,和一行边塞雁或一封家书。但是,通过写这样一封读不完的家书或秋雁,来衬托军嫂的孤寂,并通过军嫂反写军人的奉献。无疑是一首以旁写正的佳作。下面一诗、一词也是如此:
        日色涂成秋枣容,晨昏出没水云中。
       平湖锦帕船犁破,却用渔歌细细缝。
——《武湖渔民》
        湖畔种田人,相伴苍茫水。清早送渔船,日午餐鱼美。
        傍晚听渔歌,埂上将身倚。左鬓稻花香,右鬓蛙声起。
——(《生查子·武湖畔农家》)
      作者告诉我,这一诗一词,是武湖管理部门要求写武湖渔业兴旺、生态优美的作品。他却没有直接写水肥鱼美,渔民致富。而偏偏写了武湖畔的渔民和农家。通过写湖畔农家来写武湖的富饶美丽,以及渔业、农业相得益彰的现代生活,展现了一个生态优美的湖畔画卷。应该说,这种迂回前进,以旁写正的方法更加有效。平湖锦帕船犁破,却用渔歌细细缝”,渔业繁荣,渔民幸福尽在其中了,还需要直接说吗?而这首生查子小令不但从侧面写了渔业的兴旺,还把武湖畔农家受到渔业影响而过上幸福生活也写了出来。
      3、合情驳理法
      一般人的思维,总是趋向于合情合理,尤其是长期的唯物论的思维原则和思维习惯养成后,人们的思维几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逆向思维则恰恰要打破这种思维原则和习惯,有意地让自己的诗合情而不合理。比如,中国人见面总要相互握手,为了表达深厚的情感,有时要用力握一握对方的手,甚至把手指都握痛了。但如果我说“相逢握痛手指头”,这是合情合理的,但它并没有诗意,不能称之为诗。而我如果说“相逢握痛指间风”,这就合情而不合理了,可却有了诗意,就成了诗句。以此看来,有时合情不合理却是诗意发生的关键。我们且看下面这首诗:
        窗前缝缀用情真,脱手方知针脚匀。
        彩布中间加片梦,衣衫穿旧梦还新。
——(《观妻缝衣有感》)
      读了这首诗,想起智利诗人维森特·维多夫罗的一句话:“一位诗人应该讲述那些少了他便永远也没有人讲述的东西。”(《谈创造主义》)这首《观妻缝衣有感》所讲述的便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人讲述的东西。“彩布中间加片梦”,合情而驳理,也正是这种合情驳理,才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才须要逆向思维来完成。说到此,我又想起一位外国诗人,那就是著名的艾米莉·狄金森。这位美国女诗人写过一首《造一个草原〉:“造一个草原要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一个梦//要是蜜蜂少/光靠梦也行。”这两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诗,却都提到“梦”,而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都是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是合情而驳理。
      我们再看一首诗:
        流水高山何处寻,台阶斑驳草深深。
        吾歌吾哭吾还笑,每寸琴音贴在心。
——(《琴台听琴》)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这个被誉为“知音”的故事,感动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也深深地打动了这首诗的作者。琴本为古人所创,高士偶然触响,便有了不可再现之绝唱。如今藉现代技术之便,可记录、再现高士之琴音,虽无古人在场,却依然能唤起高山流水之情境,此为当代人之幸。一次,诗人到武汉长江边上“琴台”,以酒祭祀中国古代这两位“知音”,听着那里的琴声,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忽然有种想哭、想唱、想笑的感觉,旋即他想到要把每一个音符都贴在自己的心上来听,来感受这来自千古“知音”的心声,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琴台听琴》。尾句“每寸琴音贴在心”,同样是合情而驳理,但也极其耐人寻味。
      4、反客为主法
      逆向思维,就是要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反客为主”就是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这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暂时消解原来事物的概念或改变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我不是男人,我是穿裤子的云”(《穿裤子的云》)。这是因为,山水树木这些事物本身都有不可透析的神秘意味,它们朴素、清凉、沉默不语。这些沉寂的图像偶然会显现出来不可言说的神秘,当我们用“山”、“水”、“树”这些词语来固定它时,这些神秘就会忽然消失。因此,这些迷醉的、神秘的时刻都意味着语言的迷惘,心灵的失语。我们站在那里,躯体虽在,精神已经骋游万里,目眩神迷,这里便蕴含着诗的发生过程。例如,一般人去泰山看日出,都会在玉皇顶上寻找一个较高的位置站立,以便最先看到日出。因为他会想:我是来看日出的,只有找到好的站立点,才能看到最美的日出。然而,下面这首诗则大不一样:
      玉皇顶上雾初开,大小峰峦膝下排。
      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
——《泰山观日出》
      作者没有抢占有利的至高点,而是找了一个地方坐下,稳稳地倚在“石案”上,大呼“你这个小小太阳,还不快快出来见我!”看日出,人是客;让太阳出来见人,人是主。这样反客为主,使这首诗在众多的泰山观日出中脱颖而出。不是因这诗的境界如何高妙,而是这种逆向思维使它新颖别致。而这种逆向思维是在改变人与太阳之间的本来关系前题下才产生的。
      十年前,我也体会过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那是在湖南张家界,当我看到一个地名叫“金鞭溪”时,遂想起几年前写的“一声高喊音回荡,谁执溪鞭牧乱山”来。等登上黄狮寨,鸟瞰莽莽苍苍的峰林——天子山景观时,一首诗随即而出:

        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
        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
——(《题张家界天子山》)
      这首诗是典型的“反客为主”,作者把看山变成登高一呼,号令群山,统御百万之峰,做大自然的主宰。
      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就是它对人们已有认识的挑战,与正向思维的结合,构成了诗人完整的诗性思维。又因它不是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我们要经常自觉地加强使用这种思维的意识,尽快掌握这种诗性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为诗词创作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