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脾虚湿蕴型: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气滞血瘀型: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另用毛巾或纱布包药渣热敷患处,冷则加温后再敷,每次敷一小时左右。每日2~3次,直至痊愈。 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生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直接点按在患者带状疱疹的两端,听到“啪”的一声即可。1天1次,每次不能灸同一点,应稍隔开一点,以免连续刺激灼伤皮肤。所有病例最多治疗5次。 板蓝根20克,煎汤后外搽或湿敷患处,每日2~3次。 地榆30克,紫草18克,共研成细粉,用凡士林适量调匀,围敷于患处四周。 取在韭菜地中生长的蚯蚓适量,放在冷水中游动2小时,使蚯蚓排出腹内泥土,洗净后捞出放于清洁的碗内,加入等量白糖,数小时后,蚯蚓全部溶化。治疗时将溶化的蚯蚓液涂于疱疹患处,立刻产生清凉止痛的感觉,每日涂5~6次。地龙末(蚯蚓), 用凉开水调匀搽患处。若疱疹已破流汁水者, 可抹去黄水后,外敷地龙粉亦可。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多由肝火妄动或湿热内蕴所致。蚯蚓的中药名为地龙,性味咸寒,功用清肝、熄风、解痉、解毒、定喘、通络利水、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白糖能使创面微生物脱水,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两药合用,制作简单,药源丰富,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临床可收到较好效果。 1.雄黄20克,明矾20克,柴胡10克,冰片 2.紫草20克,黄芩2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甘草20克。取75%酒精500毫升。将中药放入酒精中浸泡,1个月后取出药液备用。用时以棉签将取液涂在疱疹表面,每日3~4次,1周为1个疗程。 3.鲜马苋50克,雄黄粉10克,独大头蒜5头。将大蒜去皮后,同其他药共捣成糊状,外用涂患处,有燥湿止痛之功。 1.菊花叶汁方 菊花叶200克,洗净捣烂取汁,调配适量白酒,抹于患处,每天3次。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痛作用。
生大黄30克,冰片5克,蜈蚣3条。共为细粉,香油调和搽患处,每日早晚各一次。轻3日愈,重6日可愈。
外擦冰黄酒(冰片10克,大黄 15克,白酒120毫升。 带疹穴位于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针刺方法:一般取健侧带疹穴,老年人或疼痛较重者可两侧取穴。得气后持续捻转并予以强刺激,直至疼痛消失,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一般视病情连续针刺3天即可。 带疹穴治疗带状疱疹痛取穴少,止痛效果快速,可以作为带状疱疹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蕲冰散:蕲蛇30克,冰片20克,研细末用麻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次。 放血法: 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以引气归元,双滑肉门 1.方药 用法 说明 2.马齿苋合剂:药用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3.蒲公英30克,苦参30克,黄柏20克,旱莲草30克。水煎20分钟后,趁热湿敷。每日3次。每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外洗:病之初期、中期水疱明显,可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苦参50克,大黄30克。每天一剂,水煎微温外洗患处。病之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但疼痛不减,可选用郁金20克,鸡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没药5克,威灵仙30克,煎水外洗患处。 (2)湿敷:病之中期如果水疱溃破渗液明显,宜用湿敷法治疗。选用大黄30克,枯矾20克,苦参30克,紫草30克,地榆5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微温湿敷患处。 (3)外搽:外搽含硫黄的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等;水疱皮损可用三黄洗剂。水疱溃破渗液皮损,在湿敷间歇期外擦青黛油、紫草油、氧化锌油。水疱已干敛结痂但仍疼痛者,外擦金粟兰酊。疾病初起疱疹显著,肿胀渗液者,宜予以10%黄柏溶液局部湿敷或外搽三黄洗剂等,每天2~3次。 2.针灸疗法 (1)针刺 耳针:选取神门、肾上腺穴及患病部位。将王不留行用胶布固定于所选双侧耳部穴位上,每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体针: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阿是穴;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针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穴位封闭:用丹参液,选穴同上,每个穴位注射0.2~0.3毫升,每次总量不超过4毫升,每隔 (2)艾灸:一般在皮损上或周围做广泛的温和灸,每天一次。 3.物理疗法 先用消毒纱布湿透入地金牛酊后敷盖在皮损处,然后用神灯(高效电磁波治疗机)或频谱治疗仪对准皮损部位照射,每次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4.国家推广技术 至阳穴埋圆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1)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平肩胛下角。 (2)病人采用端坐位,双手放于腹前。 (3)医者将病人至阳穴处皮肤捏起。针身与皮肤呈现150°向下平刺入皮下一厘米,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直至针根处,针柄留于皮外。 (4)用少许消毒棉球及橡皮膏将针柄固定。 注意事项:留针3~5天,最多可七天。留针期间在病人非睡眠的状态下,每隔2~3小时用手掌以病人能耐受的适当力量拍击埋针处10~20余次。(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五香粉敷脐:选用木香、降香、乳香、丁香、香附各 200克研成细粉,装瓶备用。应用时洗净脐部,将药粉 填满脐窝,外贴伤湿止痛膏,每日1次。 用生石膏粉与桐油或茶油,调为软膏,搽抹患处效良。 丝瓜壳烧灰研末调茶油或桐油搽患处效良。 竹叶烧灰,调茶油或桐油搽敷患处效良。 取速效救心丸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同时取速效救心丸适量,研成细末,以米醋调成稀糊状,用无菌棉签蘸药涂于患处。 青黛50克,鸡蛋3枚(取蛋清)。将青黛用蛋清调匀涂抹患处,每日3次,一般3天左右即可明显见效。 青黛为马鞭科植物路边青,十字花科植物菘兰等的加工品,性味咸寒,归肝、脾、胃经。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见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青黛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辅以蛋清寒凉清热,二药调合外用,疗效显著。 当归 鱼腥草 七厘散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具有清泻肝胆湿热,收敛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比较好。 方法:取新鲜侧柏叶适量,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水,捣成泥状,然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约1厘米厚),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2次。涂前局部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一般24小时疼痛大减,水疱开始结痂,3~5天可获痊愈。 蘸取复方大青叶合剂 (原浓度)涂擦于患处,并使暴露以保持干燥,每2小时涂擦1次。一般轻者1~2次,重者3-5 次即可解除痛痒,控制症状发展,且不经结痂过程便能痊愈。 2.生半夏15克,放于陈醋50毫升中,浸泡12小时后,以棉签蘸药液外涂带状疱疹患处,每日3次。 3.芒硝60克,猪苦胆一个,混和后用筷子搅至芒硝熔化为度,以毛笔涂擦带状疱疹患处,每日5次。 4.蜈蚣8条,大黄、黄连各15克,黄柏25克,乳香、没药各10克,研细末,以浓茶水调成糊状,敷涂带状疱疹患处。 5.紫草10克,生大黄10克,放入适量菜籽油中煮沸,冷却后取油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先将患处用1%消毒盐水洗净,然后用棉签蘸药油涂擦带状疱疹患处,每日3次。 6、冰山散 冰片20克、山药 50克,分别研成细末。将两味药混匀,装入密封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具体剂量按照病变部位的大小而定),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用保鲜膜覆盖,并以胶布固定。待药糊干后取下,并擦净局部皮肤即可。每日敷用3次,连续用3~5天。一般轻症者经药糊外敷治疗1~2 次,症状即可减轻。 7、三黄膏 大黄、黄柏、姜黄、天花粉各20克,分别研成细末,充分混匀后,加入蜂蜜 200毫升,搅拌均匀即为三黄膏。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根据疱疹面积大小将三黄膏均匀涂于患处,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 1次,直到疱疹消退、神经痛消失为止。一般轻症者2~4天疱疹逐渐消退,神经痛逐步缓解。 8、菟丝粉 淘洗干净的菟丝子100克,炒至表面呈黄色、微鼓起时取出,凉后立即研成细粉末,装入瓶中备用。使用时取其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药干后去除,用接近皮肤温度的水清洗敷药处即可。每天3~5次。 9、马齿苋糊 鲜马齿苋1()0 克,洗净切碎,加入冰片6克,共捣成糊状,敷于疱疹处,外用保鲜膜覆盖,每日2次。一般轻症者3天疼痛消失,疤疹干燥结痂,脱屑而愈。 10、公英液 蒲公英50克,浸泡20分钟后煎煮·30分钟,取煎液500毫升,待到药液变温,接近皮肤温度时,用无菌纱布浸蒲公英液清洗患处,每次清洗 10分钟。然后将蒲公英药渣敷在患处,外用保鲜膜包裹,胶布固定,3小时后去掉药渣,用温水清洗皮肤。一般用药2'--3次后,患处刺痛、烧灼感等症状迅速减轻。 11、青黛、水飞雄黄各10 克,冰片日克。将以上三药分别研成细粉末,混合均匀,浸入75%酒精175毫升中,每日3次外涂于已净洗之疮面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