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与资本市场——读《石油大博弈》随笔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09

  书名:《石油大博弈》

  作者:丹尼尔·耶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风险投资支持了石油业的诞生,股份制在推动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企业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油行业的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实行重新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方式。资本的集聚比资本的积累更容易使公司做大做强。

  到了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已经成为石油公司之间进行石油大战新的战场。

  石油定价经历了从石油公司卡特尔定价到欧佩克定价,再到期货市场定价的转变。

 

  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人丹尼尔·耶金写的《石油大博弈》一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洋洋洒洒68万余字,诚如《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评论,本书是关于石油历史和石油问题的一部扛鼎之作,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史诗著作。《石油大博弈》一书中,对石油历史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从150多年前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战后的五次石油危机,为读者讲述了精彩绝伦的石油历史和历史背后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石油如何从一种普通商品(照明用的煤油)一步步发展,成为书中所说的“极端重要的商品”,小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决定战争走势、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等等。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石油的,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石油工业的诞生、扩张、竞争的过程中,资本的身影和力量时时闪现,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期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更是代替石油业本身,成为石油资本新的角斗场。有些体会,梳理一二。

  一、宾夕法尼亚的第一口油井

  与风险投资

  纵观全书,风险投资在石油业的诞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油的最初采集是为了照明的需要,1859年,德雷克“上校”在一群投资人的资金支持下,在宾夕法尼亚西北部深山泰特斯维尔钻出了第一口油井。自此以后,风险投资与石油业的发展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早期宾州的石油开采,20世纪初得克萨斯纺锤岭的石油发现,还是20世纪30年代对中东石油的投资,以及今天美国的页岩油投资,皆为风险投资!正是在风险资本“逐利”本能的推动下,从美国的东部到南部,从俄罗斯到印度尼西亚,从墨西哥到委内瑞拉,从波斯湾到地中海南部,竖起了一个又一个钻井架,打了一口又一口井,最终才发现了地底深处埋藏的“黑大个”,为人们生活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是正如风险投资的本质,不是每一次投资都是成功的,“90%的钻探将归于失败”。石油的开采确实是风险巨大的投资,地下的石油是不确定的,需要勘探开采,这都需要资本,需要冒险,谁知道最后能不能打出油来!即使那些后来回过头看是成功的冒险,也都是打了一口又一口干井,许多投资打了水漂,熬到后来,不断继续下去,最终在运气的眷顾下,在彻底崩溃放弃之前成功出油,而且是可持续的出油,这些都少不了风险投资。尝试一、两次就成功的案例非常少。正如今天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10个项目,其中有1个或2个成功就足矣。

  早期石油业的冒险家,或者叫风险资本的投资家,这批人往往被称为投机者。风险投资不易,要让人相信并且去冒险,确实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万一失败,风险为冒险者承担,而一旦冒险成功,早期的艰辛与风险往往容易被旁人忘记。和石油开发一样,页岩油开发也风险巨大。只是与之前相比,现在有比较完备的资本市场,有一批风险投资基金为冒险者提供支持,而这些基金的持有者也是冒险者。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能源危机的推动下开始研究页岩油的提炼技术。经过长达30多年的努力,目前美国的页岩油已大量开采。有人预言,2030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出口部分油气。

  二、美孚公司的扩张与股份制

  16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海外贸易的兴起推动了股份制的产生。和海外贸易一样,石油工业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面临的风险巨大。股份制在推动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企业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洛克菲勒的美孚公司为例。19世纪60年代,在投机和疯狂超额生产的推动下,石油市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扩展,生产能力过剩使整个行业的经营条件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洛克菲勒希望引进更多的资金,但又不危及控制权,为此,他采取了将合作关系转变为股份公司形式的办法。1870年,从洛克菲勒创建了股份制的美孚公司开始,石油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美孚公司利用股份制的形式融入更多资金投入石油业的发展,到1879年,美孚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能力的90%,还控制了油区的管道和收集系统,并能支配运输部门,美孚公司在炼油环节的垄断地位形成。

  在英国和荷兰也是同样如此。1890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正式成立。在荷兰皇室与政府的支持下,经荷兰国王威廉三世本人同意,允许这个风险企业的名字上冠用“皇家”一词,为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增信,第一批发行的股票被超额认购了4.5倍。股份制在英、荷政府的支持下,推动了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商业活动。国家力量保护了他们在海外的商业利益,而股份制对企业扩张也功不可没。

  三、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兼并重组

  有人曾这样评价到,一部世界石油工业史,就是一部石油企业并购史。此言非谬!回顾150多年的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每到关键的历史关头,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伴随着石油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在一定意义上说,兼并重组成为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早在19世纪70年代,洛克菲勒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几乎所有炼油企业合并成一个巨大的联合体,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压制漫无边际的价格波动,从而挽救这一行业。兼并重组就是他用来实现这个“计划”的主要工具。洛克菲勒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方法来避开法律和公众舆论,利用美孚公司的股东来控制其他关联公司,而不是美孚公司控制,从而建立了第一个庞大的且“完全合法”的托拉斯。正如洛克菲勒在国会宣誓时信誓旦旦地说,美孚公司本身并不拥有或者控制一大批它显然已经控制的公司。到19世纪90年代初,几年前还几乎完全置身于生产领域之外的美孚公司,产油量已经占到美国原油总产量的1/4,从产业链的中端往上延伸到了石油的开采生产,成为石油行业巨无霸式的一体化公司。

  进入20世纪后,石油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兼并重组莫过于190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合并成立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这次合并造就了一个可以与美孚公司比肩的新的石油巨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以石油的生产和提炼为主,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则以石油的运输和仓储为主。当时,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正处于经营困境当中。合并后的新公司控制了俄国和远东石油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美孚公司真正的全球性对手,并与其展开了极其激烈的竞争。

  如果说之前的并购仅是在石油产业内部的横向或纵向整合,金融机构的参与则出现了跨界并购的先例。上世纪初,美国华尔街的金融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石油行业。如匹兹堡的大银行家梅隆兄弟贷款给石油生产商,但由于石油生产遇到了严重麻烦,贷款者还贷出了问题,梅隆兄弟收回了对油井的控制权,原来的生产商被排挤到一边。梅隆兄弟亲自介入石油业后,凭借强大的金融资本,将采油生产与炼油公司组织成一个联合体,即海湾石油公司。后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有名的石油“七姐妹”之一。

  既然有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当然也有害怕被兼并重组的,攻防之间催生了新的制度创新。在19世纪后期强大的美孚公司四处攻城掠地时,189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为了防止被美孚公司恶意收购,创新了一种抵御恶意收购的新金融工具。它发行了一种专门的优先股票,只有持有这种股票,才能控制董事会,而这种股票只有在受到公司邀请时才被允许购买。

  总之,石油行业的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来实行重新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方式。这让那些置身其中的人们深刻地体会到,资本的集聚比资本的积累更容易使公司做大做强。

  四、新的石油大战——股票市场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确实,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一开始就有许多通过在海外殖民地冒险而富有的投资者。他们将海外的财富转回国内,对资本进行投资,或风险投资,或一级市场投资,或二级市场投资。因此,西方资本市场二三百年的发展史,与我们20多年的发展史一开始就不同,不可简单类比。

  到了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已经成为石油公司之间进行石油大战新的战场。这时候,股票价格对于石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当一个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该公司的油、气储备在市场上的买卖情况时(即所谓的“价值差”),这一类公司就变成最不牢靠的了。在公司内部,控制着大部分股票的公众投资者更加咄咄逼人,要求每个季度都有好的效益,希望通过换一任新的管理层来提高股票的价格。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他们发现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地面上勘探石油”——买下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比在西得克萨斯的表土层或墨西哥的海底勘探石油要便宜得多。因此,股票价格的波动促使整个石油产业巨大动荡,其结果是一场接一场的石油大战,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也纷纷出场参战。

  书中写到,后来被称为“油神”的皮肯斯很早就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发现很多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并不能反映它们已经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价值,他从这儿找到了赚钱的路子。从1982年开始,皮肯斯接二连三地展开“蛇吞象”式的并购,相继向城市服务公司、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发起了挑战,虽然有些并购没有成功,但皮肯斯从股票价格上涨中获益,到1986年个人资产已经超过上亿美元。大公司之间的兼并和收购、重新投资和股票回购等活动,把大量的资金返还到个人投资者、养老基金及其他股东的口袋里,股东们最终赢得了利益。

  五、石油定价与期货市场

  自石油业诞生以来,由于石油开采生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神圣的“供求关系”支配下,石油价格经常大幅波动。从早期美国的情况看,书中写到,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出现了许多石油交易所,石油按三种方式买卖:“现货”买卖,要求立即发货和付款;“正规”销售,要求交割在10天内完成;“期货”合同,规定一定数量的油将以某一价格在商定的时间内售出。书里说的“期货”更准确地讲应该是“远期”合同,是一对一的远期交割的石油商品合同,这与后来的标准化期货合约是不一样的。但即便如此,石油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石油交易提供了定价参考。但随着19世纪后期美孚公司在行业中尤其是炼油环节垄断地位的确立,石油交易所的时代结束了,美孚公司实际上决定了美国原油的收购价,尽管总是受到供求关系的约束。因此,在商品的生产销售处于垄断的情况下,期货市场是产生不了的。

  进入号称“石油世纪”的20世纪后,石油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石油价格的变动对一国经济政治、国际经济政治影响巨大。因此,对石油价格话语权的掌握成为国际间石油生产国与进口国之间博弈的重要内容。这个博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换着不同的形式。从一开始的国际石油公司占主导,到石油生产国话语权不断提高,到欧佩克成立,再到现货市场发展壮大,与之相对应,石油定价也经历了从石油公司卡特尔定价到欧佩克定价,再到期货市场定价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生产石油与买卖石油的多元化或分离,原来产业链一体化中为生产服务的贸易部门,成为独立的主体,开始经营独立的买卖石油业务,而不是作为附属于母公司的销售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随着石油产业开采、生产、销售的垄断状态被打破,石油产业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石油“商品”的现货市场,为后来石油期货市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石油成为一种真正的商品,可以在现货市场上自由买卖,这为开展期货交易提供了可能。这种现货市场的买卖,是因为石油交易已不为几家大公司所垄断。

  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期货合约。书中写到,“西得克萨斯中质油”这一新品种原油的出现反映了石油生产中的又一项重大革新。这里把原油期货交易的出现与欧佩克等在石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提并论。确实,以“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为期货标的出现在期货交易所,在石油定价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期货市场定价为现货市场石油贸易提供了欧佩克定价之外的另一种定价基准,作为贸易谈判的参考。与欧佩克通过成员国间艰苦的谈判来确定石油价格不同,期货定价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个人交易来确定,公开、透明,更能为各方所接受。随着全球更多的主体与力量进入期货市场,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参与,欧佩克定价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而原油期货,正如书中所说的,“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价已经同黄金价格、利率和道琼斯指数一样,成为世界经济每日发生变化时最关键且必须密切关注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加符合亚太地区实际的原油贸易定价基准,完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备的风险管理服务。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石油天然气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其中许多举措的逐步落实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市场发展,为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创造更加坚实、有利的条件。

  历史鉴未来!石油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正如前面写到的,风险投资支持了石油工业的诞生,兼并重组促进了石油产业做大做强,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对石油行业的变革与重塑起到了积极作用。更多的独立的石油公司在股票市场的支持下,通过兼并重组而壮大,改变了过去石油行业的结构。多元的市场主体又促进了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使石油的定价更能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本书虽然是一部关于石油的权威著作,但同时也是普利策纪实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写得生动精彩,非常好读,相信对石油感兴趣的朋友们,无论是石油行业还是资本市场的从业者,读完以后都会有所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