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生啦】一生与写生相伴—— 靳之林先生千古

 三十二画生6m00 2018-12-09

2018年12月9日上午9点17分,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学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靳之林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双手搂定宝塔山,

砂梁哭碎延河月;

我爱延安一腔火,

滔天冷水泼不灭!

——靳之林


 黄河激浪

2006年作

320*80cm


1

靳老的延安情





“我想在延安办一次画展,用两辆大轿车接延川的农民朋友参加开幕式,一车小程村,一车桑洼村,让他们来看来自他们生活中的画。”这是靳之林先生晚年的一大心愿。他说“我在黄河边画画时,怕我累着了是农民朋友用毛驴车拉着我早出晚归,怕我饿着了是农民朋友抢着为我送饭。那饺子怕凉了,一煮下就装到罐子里提着往山上跑,赶我吃到嘴里还是热乎的。他们,是我最亲的朋友。”前不久靳先生病重住院,老朋友到北京去看他,夫人文香俯到他的耳边说:“延安的朋友来看你了。”老人家微微张了张嘴,似乎轻轻唤了一声“延安”,便是泪花盈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靳之林在留校任教时多次去到延安进行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陕北题材的作品和革命历史画。他的代表作油画《南泥湾》便是创作于那个时期,作品把波澜壮阔的黄土高原壮丽景色与当年垦荒战士的生产、战斗、学习、生活统一起来,以生动的人物造型组合,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的时空情景,充分表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乐观主义。整个画面真实生动,十分质朴,散发着黄土的气息,看着这幅画,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南泥湾》

1959-1961年作  


“《南泥湾》这幅作品当时是中国军事博物馆布置下来的创作任务,当时我很高兴,因为这是幅大尺幅作品创作,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去了延安。”靳之林对记者说,“当时一呆就是几个月,每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同吃同住,一起种地,体验生活,走遍了南泥湾的角角落落。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写生,每一片土地都有生活依据,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于生活。”在《南泥湾》的创作过程中,靳之林还得到了王震将军的接见,王震将军的鼓励和肯定更加坚定了靳之林的创作决心。作品创作完成后,应邀参加了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大展。


《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


在那个时期,靳之林还创作了《陕北老农》、《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土窑》等一系列作品。在夕阳里金黄色的宝塔山的倒影映在清澈的延河里,蓝天、黄土、白羊肚子手巾、老羊皮,古元木刻里的浓郁的色彩,质朴的气质,正是靳之林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我住在延安东二十里铺,清早跟着羊倌赶着羊群生活在黄土群峦之中,白天跟着农民在黄土坡地犁出第一道褐土。有时候,对着一个山头,一画就是一整天,一画就是好多张。”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去延安的经历,89岁的靳之林说得还是那么细致,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


《罗盛教》


在交流的过程中,靳之林还给记者找出他第一次去延安时创作的作品《老农》。“这是我珍藏几十年的作品,自己一直留着。有的人画陕北,色彩关系处理得很美,但那种美是唯美主义的,不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我要的美不是那种。”


No.346 延安宝塔山

2008年作
80*50cm



2

靳老谈写生





“中国画就是天头地头,有山有水,有阳有阴,阴阳合一,人在其中。”

靳之林老先生从小就喜欢画写生,一直没间断过,写生就是他的创作,创作就是他的写生,他很少在画室画画,也不愿意在画室画,而是喜欢和大自然情感交融。所谓画翁之意不在画,在于山水之间,在于“寄情”和“示气”。



“同样是早晨,有的油画你可以感觉到画的是冬天温暖的太阳,有的画的感觉是春天阳光明媚的太阳,有的画是夏天的烈日,但都是同样一个地方,要有自己的一个标杆去定一个调子。”



靳老崇尚写生,他认为油画的灵魂在这里,特别是风景画,色彩的调子是非常丰富的,一千张画就是一千张调子,不可能有一个是重复的,这是靳老对自己的要求。



他好几次都是下着大雪画写生,画板上都是雪,雪落在画板上,油画颜色都看不见了,他就凭感觉调子颜色往画布上画,雪一化,画面一个窟窿一个窟窿的,正好是用笔的“飞白”,一画到这个时候,就是画到狂和疯的时候,出好画了。



他喜欢狂草,认为画油画就是在写狂草,他并不是讲究追求抽象,很自然地抽象就出来了,抽象化成符号,这个符号就是他自己的情感符号。



实地写生

始终伴随着他







3

靳老的故土情怀

——袁加




故乡是每个人拥有的最后的秘密。靳之林先生如此频繁地踏上返乡之路,不是没有原因的。


冀中平原的盛夏

80.5*53cm

1956年作


靳先生是性情中人。在温和、朴实的外表下,他的内心是火一样的热情和坚毅。对于久居京城的靳老来说,这座城市有时让他略感陌生。每当他对城市生活感到困倦,他便会踏上回乡之路。这样,他可以放松身心,尽情地对故乡倾诉他的困顿、他的徘徊、他的哀怨、他的忧虑、他的疑惑。这就是故乡的力量。


故乡雪景·河北滦南

81*54cm

2007年作


霜冻晨曦中的故乡胡各庄·河北滦南胡各庄

34*24cm

1956年作


靳老的勤奋,不能不让人折服。他好像一台永动机,不停地工作。这台机器的内核,是他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文化的信念。靳先生的信念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源于他的青年时代,他被西方绘画的色彩和空间感动,就全身心扑上去,投入到油画艺术的光色世界中。第二个来源是从中国农村。当进入不惑之年,他特别崇拜革命和革命意志所带来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他亦被乡村生活和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征服。他再一次全身心扑上去,投入到乡野考察、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生命之学中。第三个来源,是中华民族传统世界观和艺术观对他绘画的决定性影响,使他如飞蛾扑火般溶化在中国本原哲学、生生观所生发的艺术中。经过三个来源的洗礼,靳老已从一个优秀的色彩画家,一个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梵高式的艺术家,升华为对社会、文化发展充满责任感,具大气场的艺术圣徒。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靳之林先生的艺术。


小爱家里的小院·河北滦南军师庄

80*80cm

2008年作


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一位大艺术家横跨一甲子对故乡的倾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落日中的家乡原野·河北滦南

54.4*40.4cm

2006年作



4

靳之林画作解读《白玉兰》





玉兰花以其洁白如玉历来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和好友沈周都酷爱玉兰,并有诗作传世。靳之林自幼就喜欢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写生。在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之中,沉醉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情感交融之中,沉醉于诗情画意的笔墨气韵情感交融之中,是靳之林一生中最大的满足和最高的艺术享受。靳之林喜爱白玉兰的皎洁、纯净、一尘不染。


画作中的白玉兰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它的圣洁高尚的品德。画笔下的白玉兰早已超脱了它作为花的本身形象,而是与作者融为一体,成为作者自身品德的象征与代表。白玉兰是有人格的,体现着作者的生生不息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格。



白玉兰之三·四条幅

布面油画 136cm×53cm×4

2008年


这幅作品中,为了完整的表达中国画的意境与笔墨气韵,靳之林借用了中国画四条屏中堂条幅的形式章法,取映衬于蓝天背景中生生不息、迎天开放的数枝玉兰,以洒脱写意的笔墨,表达玉兰的高洁人格。作者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生命却昂扬奋发,用笔苍劲有力,花枝蓬勃张扬,在万象更新的早春之季,表现出了玉兰旺盛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生生不息,乐观阔达的生活态度。



 皇家御园白玉兰

2007年作
100*100cm



5

靳之林作品欣赏



No.045 大风玉米地

2008年作

170x100cm


No.052 玉米垛之二

2008年

100x100cm


No.056 故乡小路

2008年

90x60cm


No.058 家乡菜花地

2008年

80x80cm


No.077 潭柘古寺

2008年

100x100cm


No.090 满园鸡冠

2008年

170x100cm


No.083 大觉寺千年银杏树

2007年作

81x65.5cm


No.068(1-3) 荷塘(三条屏)

2007年作

 53x136cmx3


No.060 紫烟中的玉米地

2007年

136x53cm


No.051 玉米垛之一

2007年

80x80cm


No.048 收玉米之二

2007年

100x100cm



局部


No.092 芍药之四

2008年

265x136cm


No.091 玉簪花

2008年

60x81cm



No.086 冬天荷塘里的芦花

2007年

80x80cm


No.085 燕郊爨底下的古村

2007年

 81x60cm


No.046 玉米地之四

2006年

 60x92cm


No.047 收玉米之一

2006年

80x65cm


No.049 秋收中的家乡小院

2006年

60x81cm


No.050 帮小爱家剥玉米

2006年

65x81cm


No.044 玉米地之三 

2005年

212x136cm


No.042 玉米地之二

2005年

212x136cm


No.057 葫芦架之一

2004年

162x81cm


No.078 老树紫藤

2005年

65x81cm


No.054 夏日鸭塘

2005年

 81x65cm


No.055 雨后的家乡小路

2005年 

60x81cm


No.067(1-2) 藤萝之一(二)

2006年

53x136cm*2


No.080 京郊秋色写意

2005年

81x54cm


No.079 燕郊秋色

2005年

 81.5x65.5cm


No.082 乌鸦吃柿子之一

2004年

85x54cm


No.081 金秋十月

1999年

68x53cm


No.076 红墙古柏迎春 

1999年

42x55cm


No.030 枣园金秋

1982年

51x40cm


No.035 延安山菊 

1985年

32.5x39.5cm


No.066 松鹤延年(条屏)

2000年

53x136cm


No.065 藤萝(条屏)

2000年

53x136cm


No.064 海棠(条屏)

2000年作

 53x136cm


No.063 牡丹(条屏)

2000年

53x136cm


No.002 雪后黄河大写意

2008年作
80*60cm


No.003 黄河乾坤湾残雪

2005年作
73*54cm


No.004 黄河颂

2002年作
200*53cm


No.005 雪中的农家小院

2005年作
81*60cm


No.006 大雪后的黄土高原

2006年作
116*81cm


No.007 大雪中的鸡

2006年作
73*60cm


No.008 大禹开凿的古河槽

2001年作
53*136cm


No.009 陕北白家塬之二

2000年作
80*55cm


No.010 黄河古河槽之一

2001年作
73*50cm


No.011 宜君大雪山

1977年作
72.5*41cm


No.012 黄河庙会

2003年作
140*55cm


No.014 白家塬的大雪

2006年作
146*60cm


No.015 黄土群峦 大河九曲

2001年作
400*100cm


No.018 大雪莽莽

2005年作
81*54cm


No.019 黄帝陵之一

1999年作
75*32cm


No.021 陕北黄土高原

1997年作
76*33cm


No.024 圣地延安

1975年作
70*40cm


No.033 黄陵土崖

2000年作
63.4*43.2cm


No.034 远望吕凉山

2001年作
136*53cm


No.036 陕北农村的老窑

2006年作
80*65cm


No.037 遥望黄河

2006年作
87*56cm


No.038 白家塬窑洞

2000年作
73*54cm


No.039 飞雪中的农家小院

2008年作
73*54cm


No.041 秋收季节的陕北小

2003年作
81*60cm


No.042(1-4) 陕北黄土高原

2001年作
53*136cm*4


No.043 农家土窑葫芦架

2000年作
163*53cm


No.087 西岳华山

2004年作
81*54cm


No.314 灯塔之一

1976年作
34.8*23cm


No.341 延安雪霁

1974年作
76.6*28.3cm


No.423 毛主席东渡黄河坐

1975年作
48.5*29cm


No.426 葭城黄河

1975年作
52*42cm


No.427 吴堡岔上黄河渡口

1975年作
44.2*21.2cm


No.539 陕北延川黄河河畔

2000年作
75*32cm


No.541 黄河飞雾

2001年作
130*32cm


No.542 春到乾坤湾

2007年作
51.5*120cm


No.543 黄河河怀

1997年作
75.5*32cm


No.552 刘家山黄河畔残雪

2008年作
95*45cm


No.554 遥望黄河乾坤湾

2008年作
100*65cm


No.557 晨雾弥漫中的雪后

2008年作
100*50cm


No.563 早春二月遥望黄河

2006年作
81*54.5cm


No.565 陕北古河槽之一

2001年作
136*53


No.566 陕北古河槽之二

2001年作
73*54cm


No.568 黄河畔谷子熟了

2001年作
64*45.5cm


No.572 黄河激浪

2006年作
320*80cm


No.574 黄河龙王哨

2006年作
100*65cm


No.575 万里黄河一壶收

2006年作
54*81cm


No.576 壶口彩虹

2006年作
100*65cm


No.577 壶口飞虹

2006年作
100*65cm


No.578 黄河飞虹

2006年作
320*80cm


No.582 壶口激流

2006年作
81*54cm


No.584 买来牲口过黄河

2003年作
64*49.5cm


No.585 黄土高原的瀑布

2001年作
136*53cm


No.589 黄土高原谷雨时节

2008年作
120*51cm


No.590 牛尾寨

2005年作
65*50cm


No.591 陕北黄河畔大程村

2000年作
81*65cm


No.595 黄河畔的伏义河村

2000年作
65*45.5cm



靳先生说过,人一生都在走场子。扭秧歌是走场子,转九曲是走场子;围棋是用棋子走场子,书法是用笔墨走场子,油画是用颜色走场子。人人都在走场子,可怎么能把自己的场子走得气运贯通,这就大有学问。我们多么盼望靳之林先生能再来延安的大地上谈笑风生地走他的场子啊!

谁料,天不遂人愿!

在黄河岸边、宝塔山下画画招魂,招艺术之魂!招民族之魂!先生那洪亮的声音在延安的大地上回响。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