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海钩沉,魏孝章回忆我的父亲,绘画老辈艺术家魏延年,首见70年代连环画!

 wyj剑神卓不凡 2018-12-10

艺海钩沉

——回忆我的父亲

作者:魏孝章

【家在长安】微信英文小写vlv2088欢迎交流添加、投稿邮箱1430436638@qq.com

父亲名叫魏延年,祖籍长安区魏寨乡魏寨村,生于1925年8月,故于1988年3月2日。求学经历在:小学段,他在家乡魏寨上私塾学堂。初中随其哥哥在泾阳的泾干中学学习。

在1942年,北京当时的抗日形势已非常严峻,潞河中学不得已离开北京通县迁址西安,并在当年开始招生。父亲1942年——1945年在该校上高中(该校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迁北京,部分教师留西安,校址迁到西安三十中现址)。父亲高中毕业后,曾在魏寨小学教过学。

到1949年8月,西安已经解放。这时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院前身)招生,父亲考入艺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刚入学时学生统一穿军装,享受供给制待遇,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半年后改为地方管理。他本应在52年毕业,但由于解放初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人才。1951年7月时,作为高材生父亲被选中,提前一年毕业,进入西北人民出版社(后改名为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工作。

父亲作为美术工作者的时间区间主要是在1951——1963年,这几年是他美术创作的黄金时段。这时期他主要从事书籍插图、连环画创作,单幅画创作等工作。

据我知道父亲作插图的至少有这几本书《俩姑娘》、《夏曼湖的故事》、《月亮明光光》、《周仓下画》、革命故事《刘志丹在桥山》、宁夏民间故事《尕豆妹》、《民间故事》等;连环画图书《大战铁龙山》,《种棉风波》等。单幅画有《初夏》、《送肥路上》(笔者暂定)、《春播时节》等。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5月,作品《初夏》完成,原稿为一开纸。题材为售货员送货下乡,推车上有棉布、服装、儿童玩具、针头线脑等,乡亲们有说有笑,开心购物的场面,画面上有老人、中青年、儿童等各种姿态人物18个之多。

创作背景资料: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由背景资料可以看出,《初夏》表现了已加入合作社的农村,乡亲们可以享受到送货下乡的待遇,作品紧跟当时国家形势,宣传党的合作化政策。这个作品应该是父亲一生作品的代表。作品《初夏》曾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青年美展。并发表于《工商界》杂志1957年第四期,作为该期的封底整版彩色印刷。

插图本故事书《俩姑娘》,陕西人民出版1957年4月出版,28开,定价1角5分。

兄弟民族民间故事《夏曼湖的故事》(57年初版插图本)陕西人民出版社,28开,75页。

陕西民间故事《周仓下画》,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28开。

陕西儿歌集《月亮明光光》,1958年4月版,大32开。其中有这样一首:月亮明光光,小偷上了房,聋子先听见,瞎子看端详,哑巴喊捉贼,跛子赶上房,一把抓住头发,一看是个和尚。这本书收录了陕西各地当时民间流行的民谣。

《大战铁龙山》连环画,24开本(正方形),由父亲等(共三人)编绘,1958年,西安;似非正式出版,无出版社名。全书为国画彩色印刷,大约共13页。

《尕豆妹》插图原稿为工笔重彩画法,16k画幅,共6幅,书中插图用插页(有光纸)黑白影印印刷。可惜原稿丢失,没找到该书的资料,只有6幅插图的印样,年代不详(六零年前后)。

《刘志丹在桥山》,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32开。

《民间故事(第四集)》长安书店出版,58年4月。书中有插图10幅,32k本,34页,定价1角2分。这本书虽然版权页上未出现父亲名字,但每幅插图上都有父亲的篆刻名印。

1958年,国家形势变化,大跃进的鼓声响彻神州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曾去榆林地区帮当地文化部门办宣传大跃进的展览。我曾在一张当时照片上看到榆林展览馆门口有这样的宣传口号“今年鼓足干劲大干,明年放开肚皮吃饭”,从此能看出当时盛极一时的浮夸风的影子。

父亲还曾作为下放干部到陕北农村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家里有一张在田间耕地休息时的照片(照片可能是根据当时形势需要拍的新闻照),片中四个农民与父亲在犁了一半的地里用䦆头、掀把垫着席地而坐,父亲在给这几个农友读报,五人头上皆包着白毛巾。他们身旁有一套着铧犁的驴子也在休息……

1960年8月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一本连环画小册《种棉风波》,只有17页,当时定价8分。

1963年春天,父亲画了一幅以社员们挑着担子你追我赶向麦田“送粪”的场景,为方便暂名《送肥路上》。父亲在画面上方题词:“秃山披新绿,花香对人吐,喜慰送粪人,挥臂作竞走。旧去陕北山区见男女社员担粪下地,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今写其景并题数语以记,一九六三年春”。这画是用宣纸画的带有写意韵味的人物画作品,上方的文字体现出父亲年轻时书法的功力。

63年夏天,创作出《春播时节》,画中二人担着棉种准备送往田里种棉花。这幅作品父亲使用了他常用的画法——工笔重彩人物画。

从父亲作品可以看出,创作题材基本为农村题材、神话题材,以人物画为主。在亲友索画时,常以画鸡相赠。

1964年后,父亲就成了教师。先后在西安工读学校、长安炮里北桑村小学任教。

在72年后,父亲曾借调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搞连环画创作。这段时间还曾下乡到当时的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长安小新村体验生活、画速写,最后完成了几十(约二、三十)幅画面的连环画作品,题材是颂扬在学大寨中青年女子突击队“铁姑娘”们不惜流血流汗大干苦干的事迹。这个作品曾刊登于《延安画刊》(可能73年度),当时并未署个人名字,用“创作组”名义发表,这是“文革”中抵制个人主义的作法。

此后又借调到长安县文化馆搞展览(大概73年上半年),宣传长安人民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73年秋季进入长安县引镇中学工作,直到1979年底退休。

1980年初,刚回家时,精神还好,没事还动动画笔,当然这时的画不像原来那么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而是民俗的氛围重一些,也没有压力,纯粹是一种爱好。如《三星图》、《老寿星》、《鸡》等,有时参考画报上的鸡、鸟、花卉等作练习。

【家在长安】地域民俗文化美食纪实摄影。有记忆、有情感、有家乡味道。重怀旧,不失时尚,接地气,广知家乡,重视长安地域文化,综合有品位。

哈哈,新春民俗社火还没完,还想看吗?周末王寺街办五一村社火报!

好好看看长安细柳冷娃西路人,什么叫社火百人激情狂飙威风锣鼓队!

新春开年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细柳姜仁村啃着甘蔗看社火!

高清视频,长安灵沼冯村民俗射虎“社火”完整版!

正月十五闹元宵,长安灵沼冯村高、悬、奇、巧民俗社火美图来啦!

高、悬、奇、巧、驰名西北,正月15.16,灵沼冯村迎春社火报!

五谷丰登期盼吉祥,长安灵沼小丰村金龙翻滚舞得欢!

看热闹喽!侯官寨牛老爷下午已经闹腾了,十四、十五正式开始!

过年的味道焦糖人儿,老手艺过去民间庙会常见,现在快失传了!

露天、限量、排队、抢购,秦镇小油糕真的好吃吗?过年这场面天天上演!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看这火红的老式洋蜡灯笼,才是过年的味道!

初五,儿子寒风拉车载老母亲拜年走亲戚,遗憾姨妈表弟不在家!

过年,初四西安人荤腥鱼肉受不了,自驾冒风雪秦镇排队咥凉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