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偏差,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意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方富熹研究员提出,要按照“四个学会”的标准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学会生存:对身边的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更好的生存;学会做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学与人打交道,学计划,学组织,学管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个人目标,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学会认知:即发展个体认知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共同生活:做到认识自己,善待他人,加强合作,学会分享,还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心环境,参与环保,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这“四个学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着相应的具体要求。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入学之后,就意味着离开父母、走出家庭,开始过独立的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的需求,是家长的期望。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重要,学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希望他们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而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意志、性格等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要抓住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时间。有的一些学生,好玩乐,享受生活,不愿听课,不喜欢做作业,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到临近考试,猛学猛背,甚至废寝忘食,结果不但考试成绩不理想,身体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制定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安排时间,而且严守自己的计划,别给自己颓废的理由。 2、合理安排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改掉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70%的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喜欢吃零食、烧烤、饮料等含热量比较高的人群应该尽量不吃或少吃,要养成吃健康早餐的习惯,要做到饮食品种多样化,粗细粮搭配科学化,一日三餐多样化,饮食结构营养化,进食不宜过饱,食盐不宜过重,甜食不宜过多,油脂不宜过量,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3、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睡眠习惯。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睡眠不足或没有规律,会导致体力下降和精神不足,因此拥有高质量的睡眠,这样你才能在第二天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4、减少游戏,增加运动 有些学生坐在电脑前过度娱乐,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休息时间严重不足,这些劳神伤身的不良生活方式真的很能损坏健康,“透支”生命,既影响到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也严重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因此需要用适量运动来改善身体,增加健康。俗话说的好:生命在于运动 ,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身活动,既能强健身体,又能防止孤独、忧郁、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并适合每日锻炼的方法,比如跑步、游泳、打球、健身等,在运动中找到对生活的乐趣,让生理、心理都保持积极愉快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有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学习、生活,面对一切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 5、培养学会节俭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大手大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注意对学生节俭这一习惯的培养,因此要教会学生量入为出,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习惯,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给学生做勤俭节约的好榜样,要以身作则;其次是从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因为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开端。 6、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句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1,而财富、感情、事业,家庭等等,都是1后面的0,只有依靠最前面这个1,0的存在才会有意义;如果没了这个1,那么一切都将不存在”。因此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快乐的心情,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烦心事,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对待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不好的情绪易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所以,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缓解疲劳,改变生活态度,要懂得欣赏自己所拥有的,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一定能茁壮成长。 总之,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