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是明代有名的贤相,他历任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明仁宗时期担任华盖殿大学土,在宣宗朝和英宗朝的初期,杨士奇和杨荣、杨溥三人合称“三杨”,三人都是辅政大臣。人们对三个人做了评价,称杨士奇是“西杨”,有相才;称杨荣是“东杨”,有相业;称杨溥“南杨’,有相度。这三个人共同帮助皇帝统治国家,创造了明朝历史上的繁荣时代。杨士奇被后人评价为明于政事,待人宽和,擅长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且知人善任,提拔了许多明朝鼎鼎有名的官员。 杨士奇 杨士奇童年时期很穷,经历了很多苦难。长大以后就以教书谋生。由于他的才学众,后来被推荐去做官。他的工作非常严谨。他从来不在家中谈论公事,即使是他的亲戚和好朋友,也听不到他谈论一些朝政事务。在皇帝面前,他也表现得非常好,处理事情他总是设法抓到问题的关键。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皇帝最值得信赖的人。 朱棣 朱棣和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并不信任他的大臣们,总是派出锦衣卫去监视文武百官的一言一行。有一天,他偶然拿到了一份广东布政使徐奇从任上回来后的送礼名单,心中又在暗暗怀疑。他发现在这份名单上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把他找来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杨士奇非常了解朱棣的性格,所以他委婉地回答说,当徐奇到广东时,百官去给他送行。那一天我正好病了,没去,所以徐奇来的时候送礼的名单中并没有我。至于其他的人是否就接受了还不十分清楚。再说,徐奇送的听说只是一些本地产品,没什么值钱的,可能没有其他意图。”朱棣听了认为这是合理的,这才解除了猜忌之心,令人把名单烧了。 仁宗登基后,把原来在他东官的属官的杨士奇,提升为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土。因为杨士奇曾经就擅长直言善谏。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所以他非信任杨士奇。仁宗皇帝有一次坐在偏殿上正在讨论事情,就见杨士奇从外面进来。仁宗微笑着对在大臣们说:“看,新任命的华盖殿大学土来了,一定又有正直的言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杨士奇来到这里,真是又要来进谏的。他一见到皇帝,就不拐弯抹角地说:“皇上开恩,下诏书宣布减少内每年对内廷的供应,该诏书刚刚宣布两天,惜薪司就传圣旨要征调枣木八十万斤,这与前面诏书的情景相反。”仁宗听了之后马上下旨减少一半。 明仁宗 当时,朝廷制定了一项政策,是尚书李庆提出来的,就是把军队中额外的马匹分发给地方官员,朝廷每年征收小马驹。杨士奇多次就这件事上奏说:“朝廷选择有才有德的人担任官员,负责治理地方。现在却又让他们去养马,这种重视牲畜,鄙视人才的事,怎么能够作为天下表率的呢?”皇帝随后下令停止此事。 却没有下文。杨士奇再次上书争辩,仍然无法得到仁宗皇帝的批示。过了一段时间,仁宗帝私下里把杨士奇叫了过去,并对他说:“朕,以前哪里是忘了呢?只是因为听说说李庆、吕震等人都不喜欢你,考虑到你一只有一个人,孤立无援,我担心你会遭受损失,所以不想因为你的提议而罢养马罢了。现在已经有了别的由头了。”说着,仁宗拿出了陕西按察使陈智上言养马一事,不便于民的奏疏。杨士奇见了非常感激仁宗皇帝的一番呵护之心。仁宗皇帝还特意下旨给言官说,杨士奇现在年龄大了、上朝偶尔也迟到、所以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而弹劾他。显而易见,杨士奇非常受仁宗皇帝的尊重与信任。 仁宗皇帝对遍布各地的洪水和干旱感到不安,他召见杨士奇商议下诏对百姓进行体恤宽兔,免去受灾地方的租税。杨士奇又借机提出一起免除农民拖欠的租税和草钱,减少官田的数量。审理冤案,减少服役等有利于人民的措施,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杨士奇还要求安抚逃亡的百姓,检举贪官,宽免罪犯的家属。 宣宗 宣宗刚开始登基的时候,内阁大臣一共有七人。陈山、张瑛因为是东宫的老人而进入阁,但是都不称职,后来调出内阁转移到其他地方担任,黄准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内阁只剩下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杨荣性格乐观,果断坚毅,遇事有勇气承担。他曾经多次跟随成祖北伐,非常了解边境的具体情况、边将的优缺点、关口的地形、道路的距离等等,全部了如指掌。但是他也有一些不足,就是贪财,经常接受下属的礼物。宣宗皇帝了解到这种情况,也很为难,他询问扬土奇应该怎么做。杨士奇强烈主张说:“杨荣对边防军务很熟悉,我们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这些小事不应该永远在心里”宣宗听了,笑着说:“杨荣还曾经说过你的坏话,你怎么还能原谅他?杨士奇坦然回答道:“还希望陛下像原谅我,原谅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惭愧,从那时起,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融洽。宣宗皇帝也很厚待他们,经常赏赐一些东西给他们。 杨荣 后来,宣宗去世,年仅9岁的小太子登上了皇位,国家大事都要向太皇太后报告。太皇太后也非常信任杨士奇等三位辅政大臣,有什么事情就派人到内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非常自信,能够公平公正地处理国家的事务。但是没有几年,他们都年纪大了,杨荣最先去世,紧接着太皇太后也去世了。小皇帝信赖太监王振,并且越来越疏远这些老臣,王振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此时,杨士奇已经退体在家养病,杨溥一人在朝廷中孤掌难鸣,逐渐失去对朝廷的控制权。 明英宗 杨士奇此时已是年老虚弱,他还有一个傲慢凶暴的儿子,并做了很多坏事。朝廷由于杨士奇的缘故,一直没有动手处理他。杨士奇看着朝政大权日益落在太监的手中,忍不住担心,却又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有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心力交瘁,忧虑得卧床不起,到了正统九年去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