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一、升官未必真升职

 墨香笙樵 2018-12-12

欢乐的日子日历翻的最快,苏东坡惬意杭州,不觉恍然三年将过,按大宋的干部任免制度,就要期满离任了。

对下任于何地,苏东坡早就有意北归,以便能与兄弟苏辙团聚,其时苏辙正在山东齐州(今济南)任书记――会议记录员,于是东坡便提前呈请朝廷能调自己于山东的州县任职,求朝廷把自己安排在东州。

这点要求,当时正值混乱的朝廷回复照准,但实际调令下来,苏东坡却被任命为山东东部的密州太守。

虽然都是山东,但密州与齐州东西相距近千里之遥,需要横跨整个山东半岛,朝廷在苏东坡工作再分配上并没有照顾什么。

宋代的官,不大好凭职称定高低,苏东坡由通判晋升太守,表面看是按惯例提升了一级,但是,就像东坡曾任职的凤翔通判与杭州通判,都是通判,却天差地别,有些类似今天的直辖市与县级市的区别吧。

这次虽名义升任密州太守,但即将到任的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地方,靠近东海,在宋时应该算是僻壤之乡,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百姓的生活贫困,和杭州的都市生活有天渊之别。

当时新法实施,地方官员的薪俸已经降低。苏东坡在他《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花菊食之,如腹而笑。”

这里能看出两点:一是苏东坡不是什么会敛财的贪贿官员,杭州的富地方出了个穷官,那么到了密州这穷庙里,东坡更不会成为富方丈的。

二是按东坡的生活习惯,来到密州暂时还不大适应,东坡以好肉、美食著称,“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大概指的是肉食,否则凭一州太守之尊,总不会连面食也吃不饱吧?

假如真是到了太守家断炊的地步,那当地还能有什么百姓不被饿跑?再说了,凭东坡随便泼墨就是金银铜钱的本事,还能穷困潦倒至邀上本州通判去人家丢弃的废苗圃里采菊花果腹充饥?

分来析去,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密州缺肉,东坡不能每日肉食下酒。

这点从日后苏东坡带头出城围猎,全城百姓倾城出动配合,也能看出点苗头:猎取野味就是为了取肉解馋么,否则费那么多人力干吗?

该次围猎,东坡填词纪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熙宁八年,东坡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围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围猎词。

词中作者以不满四十岁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哪有一丝老态?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千骑奔驰,似闻马嘶,何曾有半点穷困之象?

全城百姓盛意出动助兴,词人却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也要学当年孙权射虎一显身手,以报答百姓对自己这“父母官”的热爱,尽显东坡之“狂”劲与豪情。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酒酣胸胆尚开张”! 词人酒酣之后,猎兴益浓,年事虽高――古时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三十八岁其时中年而已――作者鬓发虽微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到那时,词人将投笔从戎,挽弓如满月,以抗击西夏和辽国的侵扰。 

此作即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人以描绘一次普通的围猎,抒发自己兴国安邦之志,拓展词境于猎场之外,提高词品于游玩小道,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风格豪放,角度独特,层层渐进,由行动延至心理,一展作者视国为家,志在千里的英风侠情。

此时的北宋处于西夏、辽国的两面夹击之下,边境几乎从未有过安宁,而战局却小胜虽多,大败不断,与西夏曾有一战覆没四十万大军的战例!东坡手书此词之前夕,皇帝刚命宰相韩绛割河东宋地八百里给辽国!而西夏则出兵交趾,趁火打劫,攻占了北宋的钦州、廉州。

国破家何在?文人心戎边!

但是,由吕惠卿当权的政府,却强制实行新税法,其沉重已非人民所能负担。东坡写诗中曾说:绕城而走,多见孩童死于道边,自己与同僚葬埋尸体,人人热泪盈眶!几年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起:自己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里抚养。

现实总是令人心酸无语:凄惨的环境却能激励诗人写出了最好的诗篇!按国人标准:东坡这一时期的诗词才算臻于化境,达到完全成熟。

东坡的悼妻词《江城子》便是出手于这个时期;世所公认最好的中秋明月词:《调寄水调歌头》,也是写在这个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