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统血功能失调是吐血的主因

 安居乐医 2018-12-13
九四年夏的一天,我一同事带其妹妹找我看病,在介绍病情时说,其妹妹一周前,突然口吐鲜血,接着每天吐血一到二次,吐血时掺杂食物,因血液大量流失,周身感到疲乏无力,无食欲、有时恶心。曾到市中心医院做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接着,又到市结核门诊做肺透检查,检查结果,也未见异常,因病因不清无法治疗。
经询问病情后,观察此人唇口发白,面色呆滞、无神而无华,语言低微,说话有气无力,一副久病的样子。
自述病症及观察面目表情,只能是患病的表象,而不是病症的根本,得知患病的病因,还要通过脉诊,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经诊脉其脉象为,脾脉大而芤,而余脉平,病在脾。脉象上认定,脉芤为虚,主失血。所谓芤脉,按脉经说:按之中空,多见失血过多,因此,根据病症以及脉象和脉形判断,病因应在脾脏。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所致,多因胃络损伤而引起。临床上以虚症及虚实相兼为多见,实症较少。
吐血的原因异常复杂。吐血是指胃、上消化道出血,吐血除上消化道疾病以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胆道、胰腺疾病、血管疾病、血液病、急性传染疾病中的猩红热、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性肝炎以及尿毒症、脑溢血、颅内疾病的昏迷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而并发急性溃疡等等,均可发生吐血。
吐血与咯血有区别。吐血血色多曾棕褐色,量多时可曾鲜红或黯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吐血时有恶心,上腹部不适或有疼痛感。
病因确诊的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治疗后的效果。于是根据患病脏腑的经络,首先调整通往脾的脾、胃经络,然后,又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五行生克的属性,以心补脾,再调整通往心的心包、三焦、心、小肠经络以其相补。由于通过穴位调整了患病脏腑的经脉,提高了脏腑运转功能,仅仅十几分钟的治疗,就急速的发生了变化,再次诊脉时,脉象为平。这种平脉的出现,标志着脾经过调整脾胃的经络,扩充经脉,气血充足,满足脾胃运转的需要,使脾胃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治疗后其妹站起来高兴地对我说,你为我治疗时,我的感觉就非常好,我说话的声也比刚才高了,身上也感到有劲了。通过点按经脉上的穴位,气血循环立即发生了改变,加快血液循环,使之脾气健旺。
为什么治疗后产生如此疗效呢?是脾统血的功能决定的。脾统血是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脾的统血作用是以脾主运化为基础的,脾气健运,气血充足,统摄力强,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故此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说:“血生于脾,故曰脾统血。”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则致血溢脉外,而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月经过多,甚或崩漏症。正如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所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脾化血,脾虚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因为脾的生理功能,主统血,对血液有统摄作用。脾气健旺,气血充盈,则血液健全,使血在脉管内有规则的运行,而不逸出脉管以外。当脾的功能失调,固摄作用减弱时,血液不健全,将失去静导之性,就会使血液逸出脉外,导致吐血。这位女士脾、胃经络经过调整,气血充盈,代谢加快,使脾胃功能发生了急聚的变化,健脾和胃,脾气充足,通往脾脏的气血循环,就能立即得到改善,加强了脾的固摄作用。患病脏腑的阴阳得到了平衡,脉道密闭、各司其职、血液就不会渗漏于外。
仅几次治疗,病症以后再也没有复发。究其原因是这位女士,患病的时间短,而且病情较轻,病情并不严重,为一时性的脏腑功能失调,所以,仅此治疗几次,吐血就痊愈了。这种病症并不是难症,几个医院之所以对吐血的病因没有做出诊断结论,是对病情选用诊断的方法有误,如果病情判断准确,治疗上并不是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