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盲——可怕

 瑞兄 2018-12-13

  医盲,涉及生命,不可不奉。

  一、医学治病,几乎没用

  医院诊疗,能治何病?学术结论,令人悲痛:现代医学,几乎治不了什么病。

  人们以为:多数疾病,可以根治。现实相反:绝大多数,无法根治。即是,绝大多数疾病,无法治愈。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说:医学进步,是对快病治疗,对急性病治疗。而对慢性病,几乎束手无策。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说得更为直白:“作为医生,我给自己,只能打20分。” 为什么? 有三分之一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能解决三分之一的病。所以,能打20分,就很不错了。

  二、多数病因,无法确定

  医学对于慢性病,病因多不能确定,就是对于所有病,病因也多不能确定。人体太过玄奥,病因复杂纷呈,医学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得可怜。

  既然不了解病因,如何看病呢?针对症状,而非针对病因。只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而已,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乙肝患者1.3亿,糖尿病患者1.39亿,慢性肠胃炎患者1.2亿,每天有7500人死于癌症,每天1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但医学几乎,束手无策。

  三、制药无奈,只能大概

  人们常有疑问:这药,上次吃管用,这次吃,就不管用,为什么?欲知此因,需先知制药过程。

  因为不知病因,治疗只能针对症状。以感冒为例,即:伤风感冒,医学上,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疼痛、肌肉酸痛等。这是一种“病”吗?仅仅是一组症状。导致这组症状,因素很多,光是细菌和病毒,就有上百种。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看似相同的感冒症状,但病因可能完全不一样。

  药厂研发感冒药,也是按照症状定义“病”,只针对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性感冒,也就是说,每一种感冒药,其实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效。所以,虽然这次感冒症状,和上次差不多,但是病因,却可能完全不一样,故此,上次管用的药,这次不一定有效。

  药物作用对象,是群体,是一个百分比,而无法在意个体。患者的病,是否在这个百分比内,不一定。不是所有病,都有相应药,可以治好。

  四、医生看病,以识睹命

  人们经常感叹:上次这个医生看病很准,这一次就看不准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医生看病,就是赌博,赌一个概率。

  头痛为例,虽然都是头痛,但引发原因,却多种多样。比如有: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代谢性头痛,脑出血、脑梗死、高颅压头痛,低压颅内压头痛癫、经官能症、代谢性头痛等……

  患者头痛,究竟是哪一种引起,医生只能根据,一些情况,进行猜测。猜测病因后,医生便选择药物。也就是说,医生看病,多数时候,赌的是,一个成功概率。

  有两个统计数据:综合性医院门诊,误诊率约50%,住院部误诊率,约30%

 

  2018-5-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