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麻黃湯 【漢語】 Ma Huang Tang 【英文】 Ephedra Decoction 【分類】 解表劑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三兩 (9g) 桂枝二兩 (6g) 杏仁七十個 (6g) 炙甘草 一兩 (3g) 【用法】 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病機】 本方證由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襲表,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束表,影響肺氣正常宣降,表鬱則肺氣亦鬱,故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外束之征。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和基礎方。臨床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辨證屬風寒表實證者。 3. 注意事項: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不可過服,以免耗氣傷津。凡風寒表虛證、風熱表證及正虛外感風寒等皆不宜使用。 【附方】 1. 麻黃加朮湯《金匱要略》麻黃去節,三兩 (9g) 桂枝去皮,二兩 (6g) 炙甘草,一兩 (3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6g) 白朮四兩 (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麻黃去節,湯泡,半兩 (6g) 杏仁去皮尖,炒,十個 (6g) 薏苡仁半兩 (12g) 炙甘草,一兩 (3g)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 (12g)。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功用:發汗解表,祛風利濕。主治:風濕在表,濕鬱化熱證。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3. 大青龍湯《傷寒論》麻黃去節,六兩 (12g) 桂枝去皮,二兩 (6g) 炙甘草,二兩 (6g)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6g) 石膏如雞子大,碎 (12g) 生薑切,三兩 (9g) 大棗十二枚,擘 (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功用:發汗解表,兼清裏熱。主治:外感風寒,裏有鬱熱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4.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 (30g),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15g),水一盞半,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5. 華蓋散《博濟方》紫蘇子炒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30g) 甘草半兩 (15g) 上為末,每服2錢 (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白潤,脈浮緊。 【方歌】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