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出土试胆石,专家根据它还找到重要遗址,竟和一位英雄有关

 历史解密坊 2018-12-14

在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校园里,专家们发现了一块石板,接着根据这块石板,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遗址,这座遗址竟然和一位众所周知的大英雄有关。今天就让小编带你走进这所大学,去揭秘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这所大学,想必读者们也都猜到了,就是创办于1921年的厦门大学。在1954的时候,厦门大学扩建,准备修操场,就在施工的过程中,于群贤楼前(厦门大学的教学楼)的一处空地上挖出了一块方形的石板,长1.2米,宽0.48米,厚0.29米。经过清理,发现上面用繁体字刻有“練膽”二字,于是就被叫做“练胆石”。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这块练胆石所在的地方,是一处明代遗址——叫做演武亭,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又发现这里正是当年郑成功练兵的地方,其作用就像是现在大学操场上的看台一样。这一点在历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二月……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

而厦门大学所在的这一大片区域,也正当年郑成功的练兵场,叫做演武场。这块练胆石,也就是当时竖立在演武亭旁的石构部件。自此,这块石板的迷算是揭开了,然而关于练兵,就不得不让人再次想起郑成功的“铁人军”,一支被誉为“大明帝国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装部队。在历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名曰铁人。”那么这支“铁人军”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第一:练兵先练胆。通过这块“练胆石”我们可以看出,郑成功练兵的首要原则就是练胆量,因此在挑选新兵的时候,“有胆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怕笨不怕傻,就怕没胆量没气魄,所以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注定是没有资格成为“铁人军”的。因此这样选拔出来的士兵,自然素质都不会太差,所以说“好苗子出好兵”再经过锻炼,就成了上阵杀敌的铁人军。

第二:练兵练力气。根据《海上见闻录》中的记载,郑成功练兵的项目中有一项是对力量的训练,要求士兵能将五百斤的石狮举起来,若不然就不能成为“铁人军”;而在训练拉弓射箭方面,也更是要求必须百发百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铁人军”。

第三:练兵练水战。虽然说“铁人军”是一支重装陆军部队,但其实还肩负着水军的作用。因为厦门临海,所以出海作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铁人军”在陆地上穿上铁甲能作战,在水中脱下铁甲能杀敌,甚至可以说“铁人军”是一支水陆两栖部队。而郑成功的训练方式其实很简单粗暴,那就是每当天气恶劣的时候,让士兵下海训练,比如在严寒酷暑天,或者下暴雨刮大风的时候。因为郑成功认为,只有在严苛环境下训练出来的士兵才是一支强悍的“铁军”。

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郑成功和他的“铁人军”虽然已成历史,但是那种“铁人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想见,陈嘉庚先生选择在这里建立厦门大学,真是有一番的良苦用心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