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情绪,大帽子——中国当代摄影的主题迷失

 如歌行板11 2018-12-15


小情绪,大帽子

——中国当代摄影的主题迷失

邢千里/文




如今熙熙攘攘的摄影展览、赛事,看上去作品取材广泛、主题多样,充满各种社会关怀姿态与实验探索精神。然而,相信很多人在看过几次声势浩大的类似作品秀之后,很少再会有继续慢慢品读的欲望。穿梭于各个展览和不同作品之间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心下也越来越困惑与茫然。


其实,细细想来,每年海量的摄影作品,绝大部分不外乎两个主题:一是小情绪,二是大帽子。


“小情绪”指的是很多摄影人喜欢用一种私摄影的方式或姿态,试图以精细的、私密的、个人化的视角来表达所谓的问题意识。这种多少有些自言自语的、带有个人体温的艺术形式,强调的是摄影师个人化体验介入艺术与现实的努力,是在摄影这样一种被习惯地认为是“客观性”艺术的语境之下植入作者主观存在的观念性策略。


不过,正像我曾经提到过的,“作品中个人化体验的呈现成功与否,就取决于艺术家智慧的厚度和态度的深度。智慧的厚度来自阅读、游历和思考,而态度的深度则来自修养和对人生的认知程度。在今天流水线般的教育语境和生活语境下,年轻人经历的是雷同的学习过程,接触的是相似的知识和趣味,再加上长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随,这就导致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大同小异。由此,又导致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担当的相对欠缺,即便对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有所触动和思考,也不过是隔靴搔痒,转瞬即逝。”



小情绪只是摄影师的策略,或者说“能指”。最终的目的还是“大帽子”。大帽子指的是摄影师试图导向的哲学、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等智慧高度。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受当代艺术的影响,摄影人也想“借助西方哲学和东方智慧的帮助,用艺术的方式塑造自己作为哲人和智者的新的身份特征”。然而,当代摄影面临着与当代艺术同样困惑,因为长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一知半解,注定了这样的“大帽子”戴上去一定不那么合适,甚至有些装腔作势、东施效颦之感。


于是,不论是“小情绪”还是“大帽子”,由于缺乏真正独立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和文化的认知与领悟不足,“符号的罗列与叠加,视觉效果的光怪陆离、煞有介事却又缺乏逻辑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内省式假象,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小情绪,大帽子,不是不能成为摄影的主题,相反,它们是重要的和无法回避的主题。当代摄影人的问题在于,如何形成和捕捉自己的“小情绪”,如何理解和阐释真正的大帽子”。



原文发表于《中国摄影报》“千里随谈”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