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小藏身馆 2018-12-16

《浦东文史》2018年第一期的有一篇好文章:《是“琏”还是“连”—钦公名讳考略》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作者从南汇历史上一个清朝时代地方官钦琏的名字在史册中的变化,着力追究其中的演变过程及变化的原因。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专制的黑暗和残暴。


川沙历史上也是属南汇,川沙人早就知道钦公塘是钦姓的地方官率众所筑,至于是“钦琏”还是“钦连”。很多史志学者在查阅史志时也看到过,只是少了作者那样的治学态度,没有深究下去,或者自欺欺人认为是后世那个马虎抄手写错了。可贵的是,作者对此案认真地加以考证,不求近效,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矢志不移,历时十年,终于修成正果。将“钦琏”和“钦连”变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原来真是文化专制环境下结出的恶果。作者得此学术成果,功莫大焉!钦琏地下有知,也会感谢他的。


其实,这种治学精神是每一个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的学者胡适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惜乎上世纪50年代胡适被批判,他的胡氏名言也受到株连,中国文坛从此再也无人敢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


我们要向作者学习的是他继承发扬了黄炎培提倡的:“理必求真 事必求是”的治学精神。我们的《浦东文史》就是以黄炎培提倡的:“理必求真 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为办刊宗旨的。并把她作为座右铭,刊印在杂志的版权页上。



这篇文章除了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外还有相当的醒世意义。从存史、资政、教育的标准考量,这篇力作成了我们这份杂志的又一篇范文也不为过。因为文章不只是满足于厘清了钦公的名字是钦琏,而是不负文史工作者的使命,从浩如烟海的史册中找到溢满血腥味,惨不忍睹的酷史,揭示了专制体制下的文字狱竟是如此的残忍,残忍到何种程度,不妨照录如下:乾隆四十四年,王锡侯改《康煕字典》为《字贯》案,本人被斩立决,子孙七人被判斩监候,妻子媳妇被赐给功臣为家奴。同年,冯王孙著《五经简咏》,“不避庙讳”案,乾隆皇帝钦命“照大逆凌迟”处死,“以正人心而神法纪”。乾隆四十五年,小商人刘莪将《圣讳实录》印刷贩卖给应试的童生,以谋升斗,养家糊口,刊印中不慎将“庙讳”及”“御名”“全体刊写”,结果也被斩首了事。同年,一个年老多病的生员吴英,写了一通《上陈时务策》,迭用“弘”字未避,被“照大逆凌迟”处死,子侄五人被判斩监候,妻妾及年幼子孙十余人被赏予功臣为奴……


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发展到十八世纪,竟然还有因文字狱引发如此血淋淋的恐怖场面,真是惨不忍睹。


文字狱受害者戴名世书法作品


古人云:写好诗者的功夫在诗外,有兴趣读这样的文章的话,也不妨把问题研究得广一些、深一些,或许会有更多的文章可做。但愿我们的《浦东文史》有更多的好文章出现。


文字狱受害者方苞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