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有接近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却只有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中国乡村变迁记》,第二集聚焦于粮食安全这件头等大事——《粮安天下》。 《粮安天下》先导片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北大荒。 上世纪50年代,国家计划开发荒凉的北大荒,全国上百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充满激情地来到这片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三江平原。 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从无人机投入使用,到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老一辈北大荒人从“最早没想到”,到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天为被,地当床,为祖国开垦土地的热情抵挡了一切困难,上百万人用青春和汗水,完成了荒地到耕地的蜕变,打下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业。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科技投入,现代农业,提升粮食产业产量最有效的手段都率先在这里开始了探索。如今,北大荒每年出产水稻650万吨,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米仓、粮仓。茫茫北大荒化身为丰收北大仓,这里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宏大气魄。 从“卖粮难”到“定心丸” 这是中央储备粮建三江直属库辖区。 这里拥有近1000万吨稻谷的储藏量,都是当地农民自产的商品粮,而类似规模的粮库,中储粮系统在全国一共有344个。 而34年前的那个秋天是中国粮食历史上抹不去的记忆。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八千亿斤,农产品供给终于走出了长期短缺的困境。然而,丰收后的农民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陷入了粮食多得卖不出去的窘境。“卖粮难”,成为1984年中国农业的关键词。 2005年,中央首次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全国各地的国家粮仓敞开库容收购粮食。从此,粮农不再担心粮食卖不出去,这些国家粮仓就是粮农的定心丸。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这是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一座高档写字楼。 “通过数据把中国农业做整合,把农田土地做整合,把土地上的经营方式做整合,实现新型的以服务为核心的,高效现代农业方式”,他们选择将卫星和气象大数据用于农业,扫除农业科技障碍。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采集土壤、地板、农作物和气象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进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让中国农业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迈进,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开始进入知天而作的信息时代。
“海上粮仓”丰富“菜篮子” 如今,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站稳在1.2亿斤的台阶,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5年来,不仅粮食连年丰收,肉蛋菜果鱼等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 众多水产养殖场、近海养殖网箱,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水产品供应。如今,中国辽阔的海洋上,一个一个“海上粮仓”建立起来,成为支撑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强侧翼。 ![]() 仓廪实,天下安。1978年到2017年,4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从6000多亿斤增加到13232亿斤,这是世界各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粮食增产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从“吃饱”到“吃好”的观念转变,对生活质量的空前重视,是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集体的华丽转身。 40年风雷激荡 农村从凋敝转向繁荣 农业从羸弱走向强大 农民从田间迈向大千世界 记录激情燃烧的乡村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