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王君老师讲《苏州园林》

 江山携手 2018-12-16

20151121日,榆阳区举行“‘名师之路’走进榆阳中学大课堂”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语文大课堂”的名师示范课,听了任教于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课。与名师对话,聆听名师教诲,收获颇丰。

王君老师讲的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典型的说明文,文章典型,但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说明文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可是王君老师将课讲的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师生互动时游刃有余,课堂环节错落有致,启发学生时循循善诱,确实给我们上了一道丰盛的语文课堂教学大餐。

王君老师讲课,注重教学思想的贯彻,注重教学理论的实践,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前她提出了“教学应该关注文章是怎样写出了的,而不是怎么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这个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整个教学思想将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性质中讨论,现在我们还要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下功夫。就是要从“知人论世”,“知文论人”,“创作心理”的角度,从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去认识课本中提供的文本,这无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从知识点的角度去考虑,还应该从这个知识点的形成,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接收的过程来考虑文本的解读,对语文老师在课堂“教什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君老师在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时,采取了宏观欣赏、中观欣赏、微观欣赏三个环节,提出了跳读宏观看,比读中观看,换读微观看的阅读方法。并且具体要求宏观阅读要找一个能总领全文的问题,这一点与余映潮“一课一得”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似乎比余映潮走的更远。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

下面这段话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段内容与后文段落存在怎眼的关系?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王老师正是通过这个问题总领全文,宏观关照,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接着通过朗读课文,寻找关键词等方法,用宏观俯瞰的角度,关注各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在说明文中,精彩的议论对文章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习说明文段落展开的方法。总结出:

比较是法宝

举例标劲道

议论点睛笔

指导学生从写作规律的角度了解文段展开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用换读法,从用词角度学习文章,微观地看课文,回归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用语言之美提炼成生命之美在于闲适自然。总结出文本语言的特点: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

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王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设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语言中感受叶圣陶心中的美,心中的丘壑。

另外在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记忆,口头表达,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整体来看,这篇课文示范的“高大上”。“高”表现在立意高;“大”表现在视野大;“上”表现在教师水平上档次,为中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