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表现最差的一年,我是“犯人”!

 quanshan 2018-12-18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用在巴菲特身上尤其合适。1999年,伯克希尔每股帐面净值(不管A股或B股)增长了0.5%。这一数字几乎是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以来交出的最差成绩单。更为“打脸”的是,巴菲特刚在一年前的致股东的信里透露了“每年增长15%”的“小目标”。那股神将怎样评价这一年公司及他个人的表现呢?
 
    “不会卖出一张股票,除非没钱花”

    和往年一样,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的开头就亮出了这一年的公司业绩,只不过他的心情怕是与以往有很大差异,因为这一年公司业绩并不怎么好看:净值增加了3.58亿美元,每股A股或B股的帐面净值皆成长了0.5%。截至这一年,总计巴菲特接手伯克希尔35年以来,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元成长到现在的37,987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24.0%。虽然累计成绩不错,但谁都能看得出,0.5%的增速几乎可以说是巴神交出的“史上最差成绩单”,巴菲特将之形容为“这也是个人历年来表现最差的一年,不管从绝对数字或是与S&P 指数比较皆是如此。”他坦言虽然自己更看重相对数字,但只要时间一久,较差的相对数值势必也会拖累绝对数值。
 
    他首先明确了伯克希尔业绩变差的责任人是自己,自称“真正的犯人”。他打了个比方说自己的表现就像一个成绩单上满是F和一个D的四分卫,偏偏又遇到一个体谅人的教练轻声说到:“孩子,我想你把太多的时间摆在单一的科目之上了。”

    没错,巴菲特总结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偏科”,他花了太多时间的“单一科目”就是“资金的分配”,巴菲特认为只有这一门成绩是D,其余的只能打F,其中最惨的要算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组合。而因为在此事上,除了少部分的投资是由盖可保险的Lou Simpson管理外,其余部分都是由巴菲特打理,所以他认为自己改为这一年伯克希尔的较差表现负责。而之所以业绩不佳,是因为伯克希尔几件大型的投资标的在1999年经营情况不佳,导致公司股价表现远落后于大盘。

    通过我们前期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系列的解读,想必大家都对巴菲特在取得良好业绩时的谦逊低调印象深刻,那么面对挫折与困难,巴菲特是何种心态呢?很简单,理性的乐观。

    首先是对投资标的所处的产业有信心,愿意继续与它们同在。虽然它们的挫败严重影响到公司该年的表现,而且也不确定何时才能够回归正轨,但就长期而言,公司股价的表现大致上还是会与本业的表现相当。

    其次,虽然这一年表现不佳,但巴菲特与芒格均预期未来十年实质价值的成长率应该可以略微超越S&P指数同期的表现。虽然这种事没人敢打包票,不过巴菲特坦言依旧愿意以所有的身家作为担保,除了重申自己身家有99%以上都在伯克希尔,还表示“我跟我内人从来就没有卖过一张伯克希尔的股票,而且除非哪一天真的不够钱花,否则我们永远不会考虑出售任何一张股票。”以此来表示自己对伯克希尔的信息及稳定军心。当然巴菲特也看到了一个现实是,对伯克希尔来说,当初能够大幅超越S&P指数是因为那时不管企业或是股票的价格都相当低廉,而伯克希尔的资本规模相对也较小,使得自身比现在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可供选择。如今这种情况虽已不复存在,但略微超过S&P指数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此外,巴菲特还认为,S&P在未来一、二十年的表现将远远不如过去十几年的表现,这也让他对伯克希尔未来的表现更有信心。

    在他看来,公司管理者的首要目标只有一个:把现有的事业给经营好。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具备做这件事的基础,即拥有优秀的经营阶层,并且在1999年在设法取得具有相同竞争优势与优秀经理人的新事业上大有进展,比如买下了Jordan家具,签约买下了MidAmerican能源大部分的股权。

    回购自家股票的逻辑

    巴菲特认为一些股东建议伯克希尔从市场上买回自己公司股份的想法合情合理,但并不认同他们“奇怪”的逻辑。

    巴菲特认为,只有在两个条件下,公司买回自家的股份才有意义。首先,公司在扣除短期周转所需之外还拥有多余的资金(含现金与银行额度在内);其次,其股价必须远低于其实质价值。对于第二点,巴菲特认为,股东必须还要有足够信息来对公司进行评价,否则的话,公司内部人极有可能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占不知情股东的便宜,以偏低的价格买到公司的股份。虽然这种情况对于伯克希尔并不多见,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公司通常都会诱使股东把股价拉高而非压低。

    对于公司资金需求,巴菲特将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公司要保留维持其根本的竞争优势的基本开支(例如贺兹柏格钻石店的重新装潢),二是其它每投入一块钱能够创造出高于一块钱价值的那类支出(例如R.C.Willey家具店在爱达荷州新成立的据点)。

    只有当一家公司的资金超过前述的资金需求,一家以成长导向的公司股东才会考虑买进新事业或是买回公司自家的股份。当然如果公司的股价远低于其实质的价值,买回股份通常最有利。巴菲特举例说在1970年代,投资大众就曾大声呼吁公司的经营阶层采取类似的做法,不过当时却很少有公司响应,真正落实的事后证明大大增进了股东的利益,而为多余资金另外找出路的公司则惨不忍睹,有鉴于此,伯克希尔1970年代(以及以后断断续续好几年),专门锁定那些大量买回自家股份的公司,原因是这种举动通常暗示这是一家公司股价被低估,同时又拥有相当注重股东权益的经营阶层。到了90年代,买回自家股份的公司比比皆是,但大部分背后隐含的动机在巴菲特看来“令人鄙夷”,因为是为了要拉抬或支撑公司股价。这种动机下的回购当然有利于在当时有意出售股份的股东,使得他们能够以不错的价格顺利出场,但留下来的股东却要因为公司以高于实质价值的价格买回股份而蒙受其害,“以1.1美元的价格买进1块钱美钞的生意很明显的并不划算。”

    巴菲特自信芒格与自己对估计股票的实质价值的能力,不过这种估计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已经足够,因为这样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许多公司目前以高价买回股份的举动,其实质是让卖出股份的股东占尽留下来股东的便宜。虽然当然站在公司的立场来看,管理者的做法是人之常情,但这些买回的举动在巴菲特看来压根就不是为了想要增进股东权益,而只不过是经营阶层想要展现自信或者一窝蜂跟进的心态而已。

    在巴菲特眼里,买回股份不见得就没有道理,但一家公司要决定买回自家的股份,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如果只是因为公司发行的认股权被行使或其它莫名其妙的原因,就要强迫公司以高于实质价值的代价买回股份,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相反的,只要公司的股价远低于其合理的价值,则不管公司先前是否发行过多的股份或选择权,都应该积极买回流通在外的股份。

    巴菲特的认知来源于伯克希尔在过去走过的弯路——错失买回自家股份的机会。这一方面是由于巴菲特我本身对于伯克希尔的评价比较保守,也因为当时他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摆在如何将资金更有效地运用在其它方面之上,加上当时伯克希尔本身的交易量就不大,很难有机会买回足够的量,也就是说想要透过买回Berkshire股份提高公司实质价值的可能性实在是很低。比如伯克希尔有机会以低于实质价值25%的价格买回2%流通在外的股份,也只不过是让公司每股的实质价值增加0.5%而已,更何况还要再考量把这些资金运用到其它更能够创造价值的其它用途之上所代表的机会成本。

巴菲特透露,在一些股东提议伯克希尔回购自家股票的信件里,有些仅仅是要求伯克希尔对外释放买回股份的讯息,以藉此拉抬公司股价(或阻止股价进一步下滑)。在巴菲特眼里,这部分股东一点也不关心公司的实质价值,如果他们是我们打算明天就出售股份,那这样的想法还算合理,然而要是他根本就没打算处分持股,则这样的想法就并无逻辑。相反的,他应该祈祷公司的股价进一步下滑,好让投资者有机会可以进场买回足够的股份,这也是伯克希尔唯一有可能藉由买回股份以增进股东权益的情况。

    至于伯克希尔何时会回购自家股票,巴菲特的回答很明确:除非我们认为Berkshire的股价远低于其实质价值(经过保守的估算),否则我们不会考虑买回自家股份,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是对至今最有效的利用,毕竟买回库藏股对提高公司股份未来的报酬率的影响实在是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