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大型水利工程探索建設倣自然魚道保護魚類生存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18-12-18

时间:2018年11月14日 10:44  稿件来源:新華社

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據新華社報道,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中國南部珠江流域上游的黔江河段,它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綜合效益於一體,是整個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攔河建壩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保護好原有水生魚類種群的數量和生活習性,中國的水利工程建設者們正在積極探索。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通過一系列調度手段,實現下游河段水資源的豐枯平衡,進而使下游地區的防洪能力成倍提升。此外,電站安裝的水力發電機組每年大約可產生60多億度清潔電能。

  然而,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在建設之初卻面臨著巨大的生態保護壓力,因為工程的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多種水生珍稀、瀕危魚類如大眼卷口魚、烏原鯉等魚的產卵和生存。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環境移民部高級工程師廉浩介紹,大藤峽江段位於高原山地急流性魚類向江河平原魚類過渡的地區,是流水性魚類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江中洄遊魚類的重要通道,在離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不遠的鬱江與黔江交匯處有整個珠江流域重要的洄遊魚類產卵場。

  “我們建設大壩可以把江面攔起來,但絕不能隔斷江內魚群洄遊產卵的通道,魚才是河道的主人。”大藤峽公司總經理楊啟祥說,“為此我們在工程設計之初,就規劃了黔江主壩過魚通道和南木江副壩過魚通道,這種雙魚道設計在中國同類型水利工程建設中是罕見的。”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主壩過魚通道要在2019年年底大江截流之後方能動工,目前只有離主壩址不遠的南木江副壩過魚通道正在建設。

  為了使工程建設最大程度接近原有的自然狀態,大藤峽工程建設者們創新思維,將最初設計的南木江副壩過魚通道重新優化設計為倣自然過魚通道。

  “修改後的魚道建設方案是按照景觀美學的理念,重新規劃調整魚道的走向佈置,由原來順直平面佈置,優化為蜿蜒曲折、寬窄相間的倣生態佈置。魚道結構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結構調整為堆砌石生態結構。”大藤峽公司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嚴來光說,“設計人員目前正在對優化完善後的方案進行最終的水流數值模擬與過魚適應性驗證。”

  嚴來光介紹,南木江副壩倣自然過魚通道建成後總長度約2500米,最大落差約24米,採用人工堆石將整個魚道分隔形成一個個與自然河道形態相倣的水池以消減魚道上下游水頭差,每級池室留有過魚口,整個魚道水流態複雜,同時魚道還將與建設中的魚類增殖站和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室外魚池穿插佈局,這將有助於魚道、增殖站與保育中心統一運行管理。

  “修改並優化原有的魚道設計方案,更有利於魚類洄遊,我們為此要增加不少工程建設成本,同時也將給設計和施工增加難度,但這錢應該花,也花得值!”楊啟祥說。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同時還劃定了嚴格的生態開發底線。

  大藤峽公司董事長廖志偉表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紅水河綜合利用規劃梯級開發中的最後一級,工程動工之前就已進行了嚴格的流域綜合利用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研究工作。雙魚道以及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魚類增殖站建成後,不僅有助於統籌紅水河魚類繁殖、育種、監測、救護等多方面工作,還將對中國內河水生態保護研究起到推動作用。(完)

【編輯:黎金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