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土地上崛起的第一座城池——“东北第一城”辽阳历史

 吴奇郭粤吴宏伟 2018-12-19
​黑土地上崛起的第一座城池——“东北第一城”辽阳历史
2009-10-07 17:45阅读:506
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尽管年代久远,但是仍然能够寻根问源;她同样还是一座具有坎坷经历的城市,今天从她历经沧桑的面庞依稀能够看出昔日的辉煌。辽阳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过程。
一、东北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
在中国历史上,辽阳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中心: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华夏中原建置的曙光开始辐射关东大地。多事之秋的战国时代,中原动荡不已,各路诸侯,风起云涌,竞争雄长,争夺天下,燕国是雄踞中原北域的战国七雄之一。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势力弱小的燕国,经历了燕召王20余年的励精图治,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但在燕召王即位之初,北邻的东胡兵力强盛,经常攻掠燕国,燕国为了求得北部边境的安宁,不得不屈从东胡的要求,曾经把燕国的名将秦开(即与荆轲同去秦国刺杀秦王政的燕国少年勇士秦舞阳的祖父)送到东胡作人质,与东胡建立了互质关系。秦开被扣押在东胡期间,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对东胡内部虚实了如指掌。燕召王改革之后,燕国的国力有所增强,此时秦开也回到了燕国,燕召王就派他带兵攻打东胡,东胡大败,向北退走一千多里。燕国为了加强对新拓疆土的统治,一方面修筑从造阳(今河北省北部独石口至滦河源一带)至辽东的北部长城,加强军事防御。另一方面设置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强化对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时间大约就是在燕召王十二年(前300年)至二十八年(前284年)之间,这是东北地区第一次被中原封建王朝纳入郡县制的有效管辖之下,也是东北地区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史书记载,这也是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襄平的记载。
二、名副其实东北第一城
城市自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诞生以来,注定成为历代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因为城市不仅仅是经济枢纽,更重要的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淀组合。
随着辽东等五郡的设立,在辽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以郡、县等地方行政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比如内蒙古宁城县黑城村古城址就是右北平郡治平刚城,还有一些是当时五郡下辖的县治所在地,比如喀左黄道营子城址就是西汉辽西郡白狼县城、凤城县刘家堡城址就是西汉辽东郡的武次县城、普兰店花儿山张店城址就是西汉辽东郡沓氏县城、凌源县安杖子城址就是右北平郡字县城等,都始建于战国,它们多选择在交通要冲或河流交汇处,作为第一批行政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当 地的统治中心,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很快又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但是这些城镇设置的时代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郡下置县当有一个过程,应该是逐步完成的,某些县有后期增设的可能。这样襄平城就是东北地区最早的郡首府级城镇。
随着燕人的东来和生产的发展,使辽东边远落后地区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缩短了与中原的差距。燕国铸币也开始在五郡地区流通起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据考古资料,在河北、内蒙、辽宁及朝鲜半岛都有燕国货币的发现,而尤以辽东郡首府襄平城的周围为多。
1961年在辽阳小屯下麦窝发现的布币窖藏址出土约4500枚钱币,数量之大,在东北地区十分罕见。其中除了燕国益昌布、一化圜钱、襄平布币外,还出土其他诸侯国的布币,这应该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襄平城在当时就已经是东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往来周转站。
其中以襄平布币最多也最具代表意义,青铜质,平首平肩方足平裆,周有廓,正面钱文“襄平”二字。铸地应该就在襄平(今辽阳市)。能够铸造货币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达的标志,同时也说明辽东地区除了与燕国各郡县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而且也与中原各国有一定的经济联系。
燕国在辽东地区的管理、开发尽管不到80年,但在这些地区的开发史上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具有开创性的作用,秦汉以后对东北地区的开发都是在燕国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说辽东郡的设立,使辽东一带成为我国东北地方古代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区。从此,初具规模的城邑—襄平标注在祖国东北大地的版图之上,它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开始活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舞台上,越来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燕辟辽东,使这片蛮荒的区域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行政归属,制度文化概念从此走进了古代辽东人的生活之中,处在原始社会的太子河文明,直接沐浴着封建社会的跨越式熏陶。
三、寻觅东北第一座城池
在辽阳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祖先居住的辽阳城究竟是什么样?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不仅是地方史学家要弄清的问题,更为辽阳人所热切关注。
然而,洪荒的原始时代毕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原始人类留给我们的只有粗重笨拙的石器,既不见经传,也无民间传闻,弄清这样的问题,只有靠考古学家手中的探铲,去叩开神秘的历史之门了。
沿着辽阳旧城外围,在北郊的三道壕,西郊的徐往子,西北郊的大林子,南郊的南林子、喇嘛园子、玉皇庙,东郊的新城、鹅房、东门里,都发现了战国到东汉的村落居住遗址和大批古墓群,墓地距老城墙遗址都很近。这些文化遗存,内涵丰富,证实辽阳老城早在燕国设置辽东等五郡的时候甚至是在这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982年发现的徐往子战国墓,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同时也为我们寻找辽阳古城遗迹提供了信息。徐往子战国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内随葬的遗物有陶鼎、陶豆、陶鬲、陶壶、双耳陶盘、陶杯、滑石片及铜带钩等,根据鼎、壶、盘的组合,可以断定,该墓属于战国中期燕国的墓葬。既然城外(徐往子战国墓位于辽阳旧城西北角)有墓葬发现,说明人们就应该已经定居在城内了。
在燕国设郡之前,辽东地区主要是东胡民族的活动地,作为游牧民族,它的活动地不是固定的,与汉民族是犬牙交错,相互融合。从出土器物来看,与河北燕下都出土遗物一致,属于典型的燕器,有可能在设置五郡以前,已经有燕国人到达辽东地区了。
在辽宁地区的另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是辽阳新城战国墓,我们从中捕捉到了更加珍贵的信息,逐渐理清了辽阳城池前进发展的脉络。该墓位于辽阳市东太子河区新城村山岗上,是1983年窑厂取土时发现的。它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精美的两座战国木椁墓葬。根据随葬品分析,1号墓葬着女主人,2号墓葬着男主人。辽阳新城战国墓出土的随葬品百余件,颇具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其中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品和木马、乐俑等随葬器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辽东郡的经济繁荣及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其墓主人很可能就是辽东郡官员及其妻属。关于该墓的时代应该就是在燕国设置五郡以后,约在公元前310年左右。
随着辽东郡的设置,大批中原戌卒、官吏、商人和移民来到这里,生产、生活,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内陆与辽东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一时期的墓葬围绕辽阳旧城,绝非偶然,说明辽阳旧城在燕时甚至以前就已经形成一个大型聚居区域,当有一定的建置。其规模和形制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近数十年来在辽阳市地下陆续发现了一些战国遗址,出土了许多让我们惊喜的战国晚期陶器和陶管井等,这当然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这些发现可以为考证与划定襄平城的范围提供参考,让我们来一一解读这些特殊的地下史书。
比如位于辽阳旧城东北角的金银库井址,位于辽阳旧城西北角的四大庙井址,位于辽阳北城北墙东部的东园井址等,让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辽阳旧城区在战国燕时即有建置,以辽阳旧城东部偏北为中心,即今辽阳地势偏高的东北隅,大约在东大街以北,中华大街东段金银库一带。而这些墓葬都在古城之外,解决了生存死葬的问题。从四周墓葬发现的位置,给襄平城郭圈定了方位和大致范围。
襄平城自战国燕时即有建置,并一直延续到高句丽时期,直至辽金东京辽阳府城、元代辽阳路城、明代辽东都司镇城、清代辽阳州城,都是在战国、汉襄平城旧址之上而修建并延续使用的。千百年来,城址没有太大的变动,辽阳城市历史的悠久性、连续性、完整性是东北地区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两汉时期,沿袭秦制,辽东郡首府仍设在襄平县。据记载,辽东郡首府襄平城规模宏大,土筑方城,四面有门,城内外居住人口达到30余万人,是辽东郡辖县中最大的县城,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商品贸易、各种货物的集散地。
辽金时期,辽阳称东京辽阳府。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第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设置防御使,称“铁凤城”。据史料记述,当时的城高有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宫城在城的东北角,高三丈,建有敌楼,南面为三个门,十分壮观,四隅有角楼,之间相距有二里。
明代,辽阳为辽东都司的驻地,同时辽阳城发展成为北部边疆的九个国防重镇之首,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坚固的一座城池。明朝是1372年在元代辽阳路故城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辽阳城池的修筑工程。1379年都指挥使潘敬开展东城迤北土城,至1416年都指挥使王真修完。当时的辽阳城高三丈三尺,池(即护城河)深一丈五尺,城周围二十四里三百八十五步。
明代的辽阳城分南北两部分,北城面积小,人口相对也少。南城面积大,又为闹市之区,南城内街道东西对称,形成若个干个十字街。辽阳城内街道纵横修直,贯通东西南北各城门,并外出郊野与各方驿站、驿道相连,城内布局井井有条,有如棋盘一般规整。
辽东都司便治于今东小街西北方。都司各职能机构及椽属、卫所也分布于城里各处。在辽东都司治所的西北、东北为钟楼鼓楼,两楼之间为华表仙柱,城门内又各建有牌楼,城墙上有角楼,城内建筑与城外护城河、城西广佑寺、白塔遥相呼应。
“春云漠漠水悠悠,四顾睛山远郭楼,烟锁朝峦浮翡翠,霞明远岫拟丹丘”,从当时留传下来的诗句,便可知当时辽阳城的壮观。
当时辽阳城的驻军与屯田,给辽阳城带来的繁荣是相当可观的。店铺、茶楼、酒肆林立,集市大多分布于南城。城中央主要干道两边商号密集,明代诗人张鳌在其所著《辽阳歌》中曾对辽阳商业的盛况有过这样的描述:“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明代辽东“极在边陲,东接朝鲜、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处要害之区”,而辽阳又为“边城都会”。千山峨峨,代水渊渊,风气毓秀,硕人建焉,无论驻军,还是土人,都为辽阳城的经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代的辽阳州城,是在明代辽东都司镇城基础上进行维修而成的,位置没有变动,只是门额的名称有所改动。近年在辽阳旧城内陆续发现了几块城门额,可与之相佐证。
今天明清时期的辽阳老城已荡然无存,只剩残垣断壁在述说着古城往日的恢弘,南顺城、西顺城外的护城河依然波光粼粼,映衬着古城崭新的面貌。
回首辽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感慨辽阳城池的沧桑巨变:东北第一城,数易其名,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东北第一城的人民用睿智与生命耕耘和捍卫着这块神圣的土地。东北第一城,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沉淀着许多历史和沧桑,悠久的人文历史,使她获得了持续、深入发展的深厚基础。
如今,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建设泽惠于东北第一城人民,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为东北第一城的文化事业腾飞插上了翅膀,城市也在谱写新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