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某,女,29岁。1994年1月10日初诊。
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则抑郁满怀。产后坐月期间,因琐事与家人生气,遂感心胸满闷、腹部胀满,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得矢气后则稍舒。病延三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增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噫气频作,不欲饮食。曾服中药二十余剂不效。视其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
从医案中看出,患者产后坐月子期间因与家人生气致病。患者目前有两大主要症状:一为胸腹满闷,心烦不宁,睡眠欠佳;二为噫气频作,不欲饮食。
先看第一组主要症状,胸腹满闷,心烦不宁,睡眠欠佳。与栀子厚朴汤证类似,《伤寒论》第79条云:“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汤方:栀子十四枚(擘),厚朴四两(姜汁炒),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与枳实芍药散证也相似,《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栀子厚朴汤证与枳实芍药散证均有烦满不得卧的症状,然其原因却不相同,栀子厚朴汤证为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为无形之热气;枳实芍药散证为血郁气结,为有形之血凝。所以,枳实芍药散证有腹痛,而栀子厚朴汤证没有,这也是二者鉴别的要点。
再看第二组主要症状,噫气频作,不欲饮食。《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证和旋覆代赭汤证均涉及噫气的症状。
《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汤方:生姜四两(切),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一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切),半夏半升(洗),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从以上条文和汤方可以看出,生姜泻心汤证的噫气伴有腹中雷鸣下利的症状,而旋覆代赭汤证的噫气显然比生姜泻心汤证的“干噫食臭”要严重得多,是噫气不除,无腹中雷鸣下利的症状。腹中有无雷鸣下利是二者的鉴别要点,心下痞硬是二者的病机所在。
综合以上条文分析,因为患者的病证是产后引起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其除了心烦腹满不得安外,是否还有腹痛,如果有腹痛,则应该考虑用枳实芍药散了;如果没有,那就是栀子厚朴汤证了。还有,如果患者的心烦腹满不得安且噫气频作,伴有心下痞硬,这就不是栀子厚朴汤证了;有腹中雷鸣下利者为生姜泻心汤证,无腹中雷鸣下利且噫气不除者为旋覆代赭汤证。
结合医案中描述的患者症状来看,患者无心下痞硬,无腹痛,所以应为栀子厚朴汤证。患者可先用栀子厚朴汤,如服用后还有其他症状,则进行下一步的辨证施治。
此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及脘腹所致。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选栀子厚朴汤。栀子12克、枳实12克、厚朴16克。服五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作响之声。心情转佳,噫气消失。又称大便偏干,乃于上方加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又服三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又予丹栀逍遥散两剂,调理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