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初的几个月里,德国已经处在三面临敌、四面楚歌的困境中,虽然德军在纸面上还有数百万兵力,但是大部分部队都处在兵员不足、装备不整、补给不续的状态,战斗力持续下降,真正能够作战的部队并不多,加上散布在多条战线上,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机动部队可供调动救急,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希特勒本人的固执和错误部署,使得相当一部分德军部队还在德国境外的次要战场上,无力救援受到苏军围困的柏林。 1945年3月,一位16岁的小战士因为在劳班防御战的表现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这就是第三帝国最后的保卫者! 在1945年4月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前夕,德军在境外的重兵集团大致有以下几个:首先是被孤立在库尔兰半岛的库尔兰集团军群,希特勒一直不允许放弃这个桥头堡阵地,希望能够吸引一部分苏军兵力,到战争结束这个半岛依然在德军手中,该集团军群仍有近30万人的兵力。 其次,是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境内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其中包括东线战场的大部分装甲部队,这是最有可能加强到柏林防御中的德军重兵集团,然而希特勒妄图在匈牙利挽回败局,在1945年3月发动“春醒”作战,结果被苏军挫败,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当柏林战役打响时,这部分德军部队正在苏军的压迫下向捷克和奥地利节节败退,无力增援柏林。 再次是驻扎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德军部队,在1945年春季正面临着苏军和游击队的双重威胁,尽管已经收缩阵地,逐次向德国境内撤退,但由于后方不宁,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行动十分迟缓,相信看过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朋友都会对巴尔干德军的处境有所认识。 经典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剧照:德军司令官在部署撤退计划,看看地图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红蓝箭头就能明白,巴尔干德军想撤回本土是多么难。 第四,是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军部队,约有50万人,他们依旧依托意大利北部的河流和山地迟滞盟军的进攻,从理论上说其中大部分可以撤回德国国内,仅以少量部队扼守阿尔卑斯山口,阻止盟军进入德国腹地。 问题是意大利驻军高层早有投降意向,早在2月间就与盟军进行秘密谈判,苏联著名谍战剧集《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就是以破坏德国与西方媾和的计划为背景的。驻意德军于4月底同盟军达成协议,在5月2日提前放下武器,而且驻意部队回国需要翻越阿尔卑斯山,距离柏林又远,所以也是远水难救近火。 最后就是驻挪威的德军集团,这是战争末期德军保持最完整的重兵集团,到1945年4月时在挪威至少还有40万德军部队,其中陆军部队不少于13-15个师,25万人。然而,这些部队散布在狭长的挪威国土上,时刻担心受到盟军两栖登陆的威胁,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船只撤回德国,加上盟军逼近德国北部,使得挪威驻军的撤退行动更难成功。实际上,早在1945年1月,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大将就强烈建议希特勒放弃库尔兰、北意大利和挪威等外围地区,将部队撤回国内,集中加强东西两线,但是一直未获批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