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玉:“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讲座纪要

 汐钰文艺范 2018-12-22

  2018年12月5日,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17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根据其多年从事公共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讲座。


  公众考古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公众的考古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吉姆于1972年出版的《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并探讨了考古学与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元素之间通过协作方式保护历史资源的构想。乔玉老师认为,我国的公共考古研究仍处于学习阶段,目前国内的多种实践表明,公共考古学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考古学文化的科普;二是把考古工作当做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探究其与政府其他公共事务的关系。根据这两个层面,乔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她对公共考古学的解读。


  中国的公共考古活动在中国考古学发端伊始就开始了,国内学者对公共考古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向公众宣传考古成果其实是中国考古学的优良传统。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西阴村发掘后就做过公众演讲。苏秉琦先生也曾大力倡导考古学走出象牙塔,他是重要的公众考古践行者,他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被选作1988年全国高考语文阅读题;《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以通俗的话语总结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苏先生称此书为“一本我的大众化的著作,把我一生的所知、所得,简洁地说出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向公众宣传学科文化,考古类书籍不再局限于专业性强的发掘报告,而是以更通俗的语言表达形式,诙谐幽默的漫画等作品成为公众日常阅读的选择。一些公共考古研究机构的设置和会议的召开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公共考古的发展。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起了公共考古学论坛,六届中国公共考古学论坛见证了我国公共考古的发展历程。参与公共考古论坛的人员,从博物馆、专业网站期刊等从业人员逐渐扩展至从事一线田野发掘的研究所、高校师生等,人员组成多样化。论坛主题多元化,涉及公共考古实践活动、公共考古与社会发展研讨以及新媒体运营、文创产品等方面。


  乔玉老师认为,进行公共考古的受众群体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还包括学者和国家行政人员。这些群体都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考古学。对其他学科的学者而言,只有深度理解考古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对考古学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更深层次地延续考古学研究。对行政人员来说,只有深度理解了考古学的内涵,正确评估其价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关考古学研究、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而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以及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程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考古文博事业的开展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对公众而言,考古学研究成果是追根溯源、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食粮。通过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对于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讲座现场


  随后乔玉老师通过对“中国考古网”官方新浪微博平台相关数据,分析公共考古的受众、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考古学、什么样的考古内容更吸引公众。由此阐释公共考古学的第一个层面的涵义——公共考古学的科普。


  目前的公共考古活动形式已经颇为丰富,有主题讲座、模拟考古、考古探险、考古夏令营、摄影比赛、考古文博知识竞赛、动漫图说、专题电视片和各种文创产品等等。宣传平台既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还有“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这样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在形式上虽然丰富,但也难免雷同,是否还可以走得更远?比起形式来,公共考古在内容方面,提升的空间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内容提升的关键是要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内容上创新和深入,所谓“大雅才能大俗”。乔玉老师还通过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对公共考古第二个层面涵义的阐述,即考古工作是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其与政府主持的其他公众事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直接的现象就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系。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考古成果是城市乃至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乔老师首先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了目前公共考古发展的大好环境。并以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上设置的独具特色的“城市考古”、“洞穴考古”、“西南民族考古”等专题研讨为例,阐释了考古发掘与城市基本建设、考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以及考古为城市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


  与西方相比我国公共考古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公众进行宣传的力度仍有欠缺,尤其在遗存丰富的偏远地区时往往忽略了当地居民的需求。面对公众,考古学家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复原已经发生的过去,还必须解释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呈现这种意义,这种意义能为当今的民众提供什么。这种种问题的解答正是中国公共考古学的核心所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公益事业,社会公众才是进行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缺少了公众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将无从谈起,这是我们当代考古学家必须及时面对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考古任重而道远。


  同学们对乔玉老师内容丰富的讲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以中国考古网微博运营模式,公共考古学传播,考古学与公共考古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积极向乔玉老师提问。乔老师一一解答,大家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