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活土地资源,撬动乡村振兴

 阅读人生988 2018-12-23

11月中旬,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睢宁县姚集镇高党社区迎来数百名野钓高手。小村里630多栋灰瓦白墙联排“小别墅”,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要借助‘土地治理’,推进贫穷落后乡村的变革。”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说。2015年起,睢宁县各级干部抢抓部省级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机遇,以土地制度综合改革为契机,以“优化空间、节约集约、提升效益、生态富民”为目标,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新建一大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高党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张蓝图,建农民集中居住区

“可耕地155万亩,大块田地少,分散经营多。2800多个自然村布局松散零乱,土地利用率低。”睢宁县规划局副局长庞辉介绍,以往村里是“刮风满村沙,下雨两腿泥”,要想办法把土地潜能释放出来。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部省级试点,提供了政策支持。睢宁县先后实施县镇村“三级”统一规划,实现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多规合一”,全县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睢宁还成立江苏润土融资公司,以增减挂钩入库项目为依托进行融资。

睢宁让县城近郊向县城集中,镇区周边向镇区集中,其他村庄向规划布局点集中,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优化调整为138个集中居住点(包括35个保留改造村),形成1个中心、5个中心镇、10个管理示范镇和138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1+5+10+138”的布局结构,完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生态红线划定,科学合理安排全县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

集中居住后,村里配套有道路管网、智慧卫生室、高标准幼儿园、村史馆、污水处理厂等等,配套和城里一样。2015年以来,睢宁县城新集聚13.9万人,镇区新集聚9.9万人;启动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80个,7万余人搬进新居,新增耕地3.6万亩,形成向镇区集中的“双沟样本”、向规划居住点集中的“高党样本”和旧村改造的“鲤鱼山样本”。

集中居住,盘活土地存量资源

“集中居住不仅彻底提升居住条件,还给群众带来收益。”睢宁县国土局党委委员方伟算了一笔账,原来农家3间房一个院,占地约1.3亩,集中居住后只需0.3亩,户均多出1亩的复垦农田,每个集中居住区可新增耕地500-1000亩。按既定计划,“十三五”期间,该县集中居住区数量将会超过100个,加上改造50个旧村落,可新增耕地10万亩。

睢宁县通过集中居住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实现贫瘠土地变“沃土”、土疙瘩变“软黄金”、有地农民变“有产居民”3个转变,为农民增收拓展渠道。

“村民可同时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薪金’等收入。”高党村党支部书记王万里介绍,村民宋之昌家的7亩地,已全部“入社”,可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收益。3年来,村里新增耕地500亩,按每年800元/亩的租金进行复垦发包,收益的60%归集体,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社区还利用集中居住后流转出的土地发展稻虾共养、优质猕猴桃种植、家庭牧场等生态农业;依托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商业一条街,开发手工编织、酱甜油作坊、老酒坊等特色产业。

今年初,徐州高党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投资50万元重建甜油坊,村民李前彬以技术入股,指导甜油酿制,年产值已超过100万元,每年为高党社区集体增收80万元。

目前,高党新型社区已集聚31家企业、9家合作社、90家个体工商户,吸纳800余人就业。集体资产由搬迁前的1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225万元。

依托农村集中居住和规模化经营,睢宁县已建立1个县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118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留住乡愁,增强乡村文化底蕴

魏集镇黄墩湖滞洪区建有一处新型农民聚居区——湖畔槐园,它将“槐文化”与景观元素融合,打造“槐梦苑”“槐香苑”“槐鼎苑”3个主题景区,实现“楼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

日前,睢宁县出台乡村振兴行动规划,要求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全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大力弘扬睢宁传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民风为主,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村,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设立村史馆、建设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等方式,传承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底蕴。

现在,高党社区不仅有自己的春晚,每逢节假日,都有文艺活动,快板、舞蹈、广场舞以及民俗表演等,节目丰富多彩。村里还成立老年文艺演出队、广场舞演出队,推动乡风文明传播,展现高党民俗风情,使这里的百姓留得住欢声笑语,记得住乡愁。 本报记者 李 刚

马上就评

既要“高大上”也要“乡土味”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农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城乡差距是否有所缩小。睢宁县以集中居住为突破口,改善农村环境,增强配套设施,让乡土变得“高档”。但并不意味着“乡土味”不再,它扎根在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里,稻虾共养、猕猴桃种植、家庭牧场、酱甜油作坊、老酒坊……无不刻画着乡村经济的独特风貌;它流淌在民俗民风的传承保护中,村史馆、文化墙、乡村标识、村办春晚……无不散发着“乡土时代”的魅力芬芳。乡村振兴,就应该像这样晒得了村景、留得住乡愁,使农村环境美、生活美,人文更美。 颜云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