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文东书法微课(2)

 白鹭吟 2018-12-24

第二讲  管直锋正与锋出八面


吴昌硕临《石鼓文》 

管直锋正与锋出八面主要讲书法的用笔。古代书法家历来强调“中锋用笔”,究其原因,这是和书法史的发展有关。因为从书法史发展来看,篆书产生在先,因为篆书多用中锋,自然“中锋用笔”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隶变”以后,古代书法则开始逐渐由单一的“中锋用笔”而转换到“侧锋取势”的多元境界,但中锋用笔的传统并没有丢,而是有了时强时弱,你强我弱的不同变化。

西周《散氏盘铭》局部

汉《礼器碑》局部

书法创作中是否必须和完全“中锋用笔”,对此,历代书法家有不同的观点,并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把此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而有的人则强调“中侧兼用”。还有的人认为,长期写篆书,多用中锋,最终会导致写不好行草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方面的体验。


战国秦《石鼓文》局部

汉《张迁碑》局部

关于书法家如果始终坚守“中锋用笔”,长期写篆书,长而久之就不去、不敢使用侧锋,写不好行草书的问题,有这样的观点和说法。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用所有的书法家。清代的书法家何绍基、赵之谦和吴昌硕篆书写得好,行草书写的也很精彩,他们将碑帖结合起来写,既讲中锋用笔,又追求侧锋取势,中侧兼施,所以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何绍基《行书四屏》

赵之谦《致胡培系尺牍》

吴昌硕《致石友先生札》

有这样一种实际情况,书法家用笔过于尊崇传统,所谓“中锋”为主,“中锋”为上,“中锋”为古,而画家的思想则相对开放,相对自由,无拘无束,中侧兼施,八面出锋。书法家追求的是线的力量和质感,而画家除了追求线的力量和质感以外,还要追求块和面的肌理效果。所以,实际情况是,画家的毛笔很多,很杂,很乱,有的毛笔几乎没有了毛笔的形状,更谈不上笔锋,可以说被极度地蹂躏和反复多次的皴擦,笔毛都飞起来了。这样的笔,可以画画,但却不能写字,最不能写楷书。而书法家的毛笔虽然不多,但却保护的非常好,有笔有锋,写来得心应手,八面出锋,四面如意。这里,我觉得我们书法家不妨向画家学习,学一学他们开放的思想和痛快淋漓的笔法应用。

当代书法家的思想是解放的,他们一方面并不反对“中锋用笔”,但另外,他们却在悄悄地进行试验所谓“锋出八面”,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竭力发挥毛笔的特殊性能,完全打破古人所坚守的“中锋用笔”的信条,走出了现代书法家用笔的创新之路。


赵之谦书团扇


(倪文东书法微课——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拍摄)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书法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