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目前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是排第一位的,死亡率大约排在第五、第六位,几乎每18-20秒左右就有1人罹患乳腺癌,每35~40秒左右就有1人因乳腺癌死亡。 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发病率甚至高达十万分之七十左右,几乎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而女性从40岁开始,在往后10年累积的乳腺癌发病率高达1/68。因此,乳腺健康应引起十分重视。 事实上,胸部大小与乳腺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胸大的女性也许激素水平较高,患乳腺癌的几率可能更大。但这并不代表胸小的女性就不会患乳腺癌。 研究发现,不结婚、不生育、不哺乳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都相对较高。国外数据还显示,哺乳晚于35岁,也会让乳腺癌几率升高。所以,晚婚晚育也要适度。 专家表示,内衣太紧可能只是穿起来不舒服,并没有证据表明内衣小就一定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 而且大小合适,能承托起乳房的钢圈胸罩并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国外还有研究表明,穿承托力较好的内衣,能帮助避免乳房下垂,令70%的胸痛患者有所缓解。 专家建议,选择松紧适宜的(内衣与身体间能放入一根手指为宜)、棉质透气的、浅色的内衣相对更好。 乳房自检:将乳腺分成四个象限,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压整个乳房周围,摸到硌手的地方,可能就是肿块。有的肿块比较浅表,甚至不用摸就能看出来。一般来说,乳房的外上部分是乳腺癌的高发区域,50%以上的乳腺癌都发生在此处,自检时应特别留意。但要注意的是,按压时不要用手捏乳房,否则可能把腺体捏到一起,误以为是肿块。如果摸到的肿块较软,易推动,像鼻尖一样,可能是女性正常的腺体增生,百分之七八十的未绝经女性在月经前都可能出现乳腺增生。如果摸到的肿块较硬、边界不清、难以推动,像额头一样,则可能是乳腺癌。 图:乳房自检 检查乳头主要看是否有乳头凹陷和乳头溢液。如果在非哺乳期间,乳头出现了淡黄色或无色,甚至带有血丝的乳头溢液,可能预示乳腺癌。如果45岁以上女性出现单侧血色或咖啡色溢液,则更要警惕,及时就医。 近年来,乳腺增生有个全新的概念,叫做乳房进化与退化过程中的演变。认为它不是疾病,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乳腺增生通常也不会变成乳腺癌,不必过度担心。 通常,女性在做乳腺定期体检时,多选用影像学检查——钼靶照相、乳腺彩超。钼靶照相源自于西方国家,一般更适用于年龄大或乳房大的女性;而东方女性乳房较小,乳腺较致密,钼靶照相可能会漏掉小的病灶,所以年龄小或乳房小的女性,建议钼靶照相结合彩超进行筛查。 如果影像学检查怀疑是肿瘤,应再结合穿刺活检来确诊。那么,乳腺穿刺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在发现肿瘤的位置放置一个超声探头,穿刺空心针从旁边刺入,在激发装置的作用下,吸取一部分肿瘤物质出来,进行活检即可。穿刺听起来很可怕,但它并不会导致肿瘤扩散,也不会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所以大家不必担心。 乳腺中有不同的小叶,小叶下面又分导管和腺泡。雌激素增高时可以使乳腺导管和腺泡上边出现增厚增生,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又会恢复为正常状态,如月经前乳房可能出现胀痛,月经后又恢复正常。但如果体内雌激素长期过高,小叶、腺泡细胞疯狂生长,脱离正常细胞的生长模式,就可能发展成乳腺癌。 不合格的化妆品很可能含有大量雌激素,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建议大家在购买化妆品时,选择正规商家生产的、值得信赖的产品。 美国一位医生《乳房手册》的书中提到,“羟苯某酯”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羟苯某酯”是一种防腐剂,包括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含有这种物质的日用品(如护发素、面膜等),个人体质又比较敏感时,可能引起雌激素变化,增加乳腺癌风险。 与外用的产品相比,我们更要警惕内服的、不明成分的三无保健品,可能含有雌激素,长期大量服用同样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建议大家结合自身情况选购有蓝帽子标的正规保健品。更年期女性如果要补充雌激素,也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红烧肉、甜点、零食等高糖高脂饮食易导致肥胖,促进雌激素分泌,从而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也会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绝经后的不健康饮食,与乳腺癌的关系可能更大。生活中不妨把红烧肉、扣肉等食物替换成富含优质蛋白的沙丁鱼,用蔬菜水果替代甜品等,用豆油替代动物油脂。 如今的女性一边要忙于事业,一边要兼顾家庭,通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而精神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市面上经常会有一些乳腺按摩仪、乳腺贴等产品,声称能揉开乳腺结节、增生。但结节几乎不可能通过这些方法消散;乳腺增生又不是疾病,一般不用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盲目按摩不仅不利于乳腺健康,还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产妇想要通乳开奶,建议在有国际认证母乳顾问资历的医生护士处接受相关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