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托投资的九大误区

 昵称61058279 2018-12-26

2019年第一期"私人财富管理师(PWM)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告别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信托业的爆发期也逐渐远去。对投资者而言,有必要改变过去一些信托产品的投资思路。

误区一:一味拒绝中长期产品


目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偏向短期,导致中长期的信托产品鲜有人问津。不过,自今年央行降息以来,流动性释放带来的资产贬值的概率也被放大。降息时代,“短借长用”的老路未必持久,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更应尽量配置中长期的产品,提前锁定未来的收益。


误区二:只挑预期收益高的产品


截至目前,信托仍然维持着“刚性兑付”的神话。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信托产品与高息存款可以等同,因此选择购买时,预期收益成为第一要素。不过,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也有匹配的风险。为此,投资者未来购买信托时,要充分对投资标的的风险、来源进行评估。


误区三:只相信银行的渠道


由于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很多投资者只相信从银行的渠道购买信托。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银行买产品不意味着就有银行背书,相反,万一产品出现问题,银行还有可能帮不了你,因为银行不承担产品的风险责任。


误区四:只选政信产品


前几年,政府通过其融资平台,向信托融资进行地方基建。由于该类产品有隐形的政府信用,导致政信类信托迅速壮大规模,成为客户青睐的投资品种。


对此,投资者该转变政信类项目“刚性兑付”的思维,切莫认为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是无风险,相反,该学会从地区情况是否良好、政府财政是否雄厚、征信措施是否完善等方面重新考量项目来源。


误区五:与股票挂钩的收益高


伴随二级市场火爆,挂钩权益类的信托产品成为香饽饽。阳光私募的产品,如果投顾没有足够经验,震荡阶段投研的回撤能力较弱,很容易带来净值上的损失。


误区六:房地产信托避而不知


由于先前的颓势,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不可否认的是,该行业,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外的区域,确实存在资产泡沫,但从周期看,考虑其占经济的比重,去库存阶段的房产不会出现断崖式的滑落。但在今年,供求两端回暖,在“释放流动性—贷款利率下调—房地产投资增长—经济上行”的传导周期中,房地产信托或迎来反弹。

误区七:信托公司越大越好


很多初次接触信托的投资者,由于对信托产品并不是特别的了解,便觉得通过判断信托公司实力,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资本雄厚,管理规模大的信托公司,所发行的信托产品一定是更优质的。


但其实产品好不好与公司规模大不大没有必然的关系。信托公司实力雄厚固然好,但一个产品好坏与否归根结底是要看其整个项目的运营团队以及产品的结构设计。其次另外,只选择排行前几的信托公司还有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大的信托公司无论是对于融资方、还是对于投资者而言,通常处于强势地位。目前大部分信托收益已经在8%左右甚至更多,但6%左右的产品还是有很多,这其中有很多是同样的交易对手。对这部分投资者而言,实际上承受了信托公司因为品牌溢价而造成的隐性亏损。信托投资安全稳健是前提,但获取回报、财富增值才是最终目的。


误区八:根据信托公司的评级选择信托产品


毕竟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投资者都会通过网络对比各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网上不免有很多对信托产品进行所谓的“评级”。但其实,这些“评级”的背后,我们暂且不讨论其权威性,科学性,在很多时候,这些“评级”是掺杂着某些销售目的的。投资者很容易就会被这些所谓将风险标明的数字带到一个指定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上,而这些进行评级的机构可能连信托公司都不是,只是一个三方机构。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家信托公司主打的信托产品类型是不一样的,那么进行评级的标准其实就是让人难以信任的。


误区九:不通过理财经理,自己也能选择优质的信托产品


虽然在信托中,信任是托付的前提,但还是有很多投资者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理财经理只是为了销售信托产品,所以所说的话不可信。


但其实不然。高净值投资始终是一件专业度高的事情,那么这时候就体现了理财服务的稀缺性和必要性。更多的时候投资者是需要通过理财经理才能对项目的运作情况与信息充分掌握,包括这个项目的运营团队其实也是对投资起到关键作用的。

本文来源:私行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