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气象|大唐十八陵石刻旧影

 5菲菲 2018-12-27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帝陵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呈扇形环绕在京都长安周围,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2014年,陕西省将开始建设汉唐帝陵群旅游专线。并计划将汉唐帝陵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唐十八陵石刻

乾陵

桥陵

献陵


建陵/崇陵/端陵

顺陵天鹿

桥陵獬豸

乾陵翼马

唐陵天鹿

顺陵天鹿

顺陵走狮

顺陵天鹿尾部

顺陵天鹿头部

桥陵獬豸

桥陵獬豸

桥陵獬豸

桥陵獬豸

定陵翼马(已毁)

定陵翼马

泰陵翼马


泰陵翼马

泰陵翼马

泰陵翼马

泰陵翼马


建陵翼马

建陵翼马

惠陵翼马

崇陵翼马

帝陵简介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 yè)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ù )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

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唐代290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两帝不在陕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塬上,地跨号称“唐十八陵”。陵区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陵山、陵园(内外城)、下宫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当初,唐德宗的葬礼有日本使者参加,他跟随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气势壮观,深为震撼,回国后广为传颂,后来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太子的宫邸亦称“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历史上的“嵯峨天皇”。

献陵石犀

乾陵鸵鸟

建陵鸵鸟

建陵鸵鸟



安置六骏浮雕之昭陵北门东殿

飒露紫/特勒骠

什伐赤/青骓

定陵鞍马

桥陵鞍马

宁兴陵鞍马

景陵鞍马

简陵鞍马

顺陵侍臣

乾陵侍臣

泰陵侍臣/建陵侍臣

桥陵侍臣

端陵侍臣

泰陵侍臣

建陵侍臣

建陵侍臣

乾陵侍臣

庄陵侍臣

桥陵侍臣

桥陵侍臣

乾陵侍臣

建陵侍臣

永康陵蹲狮/桥陵狮/顺陵狮

乾陵狮/桥陵蹲狮/兴宁陵狮


帝陵凿筑

唐代帝陵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凿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分内外两道,内城墙四面设门,南门内修筑献殿。外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乌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十八陵中所仅有。


帝陵石刻

唐帝陵石雕是一部艺术版本的《资治通鉴》。唐帝陵留下的大量石刻造像,包括石虎、石狮、犀牛、蕃像、石碑、石人、仗马、鸵鸟、翼马、天鹿(独角兽)、獬豸、华表、石羊等十余种。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共一千余件,如今包括残件在内仅存不足五百件。

帝陵石刻的艺术变化,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唐帝国的兴衰。 十八唐帝陵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

①、初唐时期,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风格雄健有力,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

②、盛唐时期,包括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气魄雄伟。

③、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拄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线条松散,说明安史乱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转衰。

④、晚唐时期的章、端、贞、简、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已濒临灭亡。

唐陵石刻通常分为三期:第一期(初唐献陵、昭陵),形制特大,风格雄健,组合尚未形成定制,但对其后影响甚巨。如献陵四神门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后易为石狮;昭陵六骏,嬗演为北神门外仗马三对。第二期(盛唐桥陵、乾陵、定陵),承袭前期形制大的特点,且种类和数量俱增,雕刻精湛,造型生动,组合基本形成定制。如神道上,一般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兽、驼鸟、仗马、翁仲及蕃酋像等。第三期(中、晚唐诸陵),形制趋于卑小,雕刻走向粗简,显露了唐王朝江河日下之

势。

永康陵蹲狮

兴宁陵蹲狮

乾陵蹲狮

乾陵蹲狮

献陵立虎

昭陵走狮

顺陵走狮

顺陵走狮

桥陵蹲狮

桥陵蹲狮

建陵蹲狮

顺陵走狮/桥陵蹲狮

桥陵蹲狮/顺陵蹲狮

定陵蹲狮

献陵华表基座

献陵华表

泰陵华表/桥陵华表/乾陵华表/献陵华表

乾陵无字碑 碑头雕刻

乾陵述圣记碑力士雕像



附录: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