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六岁开始写小说,当时在洛川师范上学,写了个短篇小说《黄河之歌》,投给了《当代》。没想到,《当代》的编辑给我回了信,认为:“小说虽然写得稚嫩,但激情可嘉,拟发表。”后来这篇小说就登在了《当代》八六年第一期上。当是正是全国性文学热,小说发表后,收到全国各地有二百多封来信。这个好的开端,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鼓舞了自己,所以后来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从没有间断。每年都写二至三个小说,写出来的大部分都发表在《延安文学》杂志上,但因为杂志本身的平台低,所以尽管不断地发,但并没有在全国产生什么样的反响。2010年我调到《延安文学》当编辑后,我又写了一些小说,寄给各地刊物,后来这些小说就都发表了。其中2010年第四期《当代》发了中篇小说《上访》,后被《小说选刊》转载,2011年第五期《当代》发了中篇小说《春季里那个百花香》,后被《小说选刊》头题转载,并被《作品与争鸣》头题选载,今年,这个中篇今年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选》中,被收入小说选刊编辑部编辑的《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中。我今年还创作了一个中篇小说,《2012年冬天的爱情》也通过了《当代》杂志的终审,不久将要刊出 通过个人多年来的写小说,我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坚持。 坚持是一切成功之道,要相信所有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终会有收获。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你喜欢,你热爱,只要你坚持下去就总会有结果。我十六岁写小说,十八岁发表作品,今年四十六,写了整整三十年,这中间的甘苦辛酸可能只能自己体味,但如果个人不坚持的话,把时间浪费在和别人一样的看电视打麻将中,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了。所以,大家如果有写作热情,那么就请一定保持下去,不断看书,不断写作,不断提高自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最写不下去的时候,也要坚持,往往这个时候就是你可能全面要突破的时候。 二、写小说要写个人熟悉的事。 我写的这几个有影响的小说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我所熟悉的生活,里边的人物原型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前几天有个陕北后生写了40万字的长篇给我看,他在其中写到了跨国公司,写到名模,写到了明星。我问他这些生活是那里来的,他说不出来。其实不用想都知道,都是从电视剧中看来的。那么,别人也在看电视剧,你写的这些东西,大家都似曾相识,大家为什么还要看你的书呢?写作需要想象力,但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独具慧眼地从自已生活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写小说讲究一种陌生感,怎么会有这种陌生感?就是你的故事,你塑造的人物,让人读时觉得陌生,读后才能记住。为什么会陌生?这种陌生从哪里来?即它是属于你自己独特的感受,属于你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感悟。我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我的生活经历,如我的小说《春季里那个百花香》中写到“传播邪教”、“正月排秧歌”、“村民赌博”等,都是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充满了激情。自己写的顺手,写的有激情,别人读时也就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我个人的体会是:大故事框架可以编,但小的具体细节必须用个人的生活实践来填充。写小说从头到尾好象登一座山坡,目的地在高处,要通往高处必须要登一个个台阶,这些台阶都是实实在在的,就象一个个细节性的东西,只有通过大量的独到的细节铺垫起来,大家才会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才会感受到你在顶端要传达的那些想法。
三、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 写小说要有故事,但故事充其量只是个载体,就象一辆架子车,车上拉的那些东西才是最主要的。车上拉的是什么?就是作家的思想,通俗一点说,就是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看法。伟大的作家都是站在思想前沿的,都是思想家。伟大的作品都有自己深刻的思想性的。路遥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用《人生》《平凡的世界》来探讨一代农村有才华的青年出路何在。《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最后从城市又回到了农村,他没有找到出路。说明了这不是高加林个人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出了问题。好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平台,能够充分让每个人的发掘自己的潜力。这个小说当时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与轰动,它也预示着这个社会必须变革,所以,后来就有了我们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莫言的的作品也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他的《蛙》其实在写计生工作在某些程度上是对人性一种践踏的。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也写小人物,但他写的小人物已根本不同于先前小说中的人物了。早期小说主人公都是十分弱小的善良的,生活在底层,受到了豪绅与恶霸的欺侮,渴望遇到包青天讨还公道。但鲁迅在写小人物的时候,不只写出了他们身上的善,也写出了他们身上的恶。像阿Q、祥林嫂、孔已已无一不是这样,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伟大的作家无不都是站在思想前沿,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就是要思想站得高远,胸怀放宽,就是平常说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独立的思想呢?那就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观察。否则的话,仅仅编个故事来写小说,那么你所有的作品最终都会淹没在大潮中,不会被人记住,不会有更大的影响。 四、平台很重要,要善于包装自己。 从我自身经历讲,如果不到《延安文学》当编辑的话,可能也没有今天,或者说今天的这个成绩会来得更迟一些。这几年网络兴起,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我想说的是大家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网上交流。首先要建博客,把自己所写的东西贴出去,让大家看,和大家切磋,学习人家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网上交流,有几个好处,一是形成一种文学氛围,激励自己写作。二是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三是可以认识一些编辑,发作品相对容易一些。 五、读书与写作。 我起步的时候,特别喜欢中国作家张承志与俄国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尤其是我早期创作的《黄河之歌》这篇小说就有张承志《北方的河》的痕迹。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所有的作家都有一个保护神,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是所有的作家都是跟着某一个作家开始起步学写作的。路遥喜欢《静静的顿河》,高建群喜欢巴乌斯妥夫斯基的作品,张贤亮喜欢艾托玛托夫。如果你狂热的喜欢一个作家,这是福份,那你就好好读他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读,读的多了,在你写作的时候就会直接受到他的影响。起步阶段,不要怕这种影响,不要怕跳不出这个圈,随着你写作阅历的增加,随着你读书量的增加,你就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建议:建议大家还是从短的一些小说写起,刚起步时写短篇,积累写作经验和人气,赢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有了这些铺垫,然后你再写长篇时,大家才会关注你有兴趣读你的作品。刚开始就写长篇,一个是出版不了,只能自费出版,耗材,读者也仅限于自己周围的人。作品写得好,说好的人,也只是周围不掌握话语权的人。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名气的传播或者作品的传播,一个靠的是读者,二一个靠的是掌握话语权的评论家。倘若自己的作品评论家根本不可能看到,读者面又这么窄的话,那谁替你来说话呢?做任何事情不要贪大求多,而要扎扎实实,从起步到低潮到高潮,逐渐发展。所以我建议专心小说创作的人,还是从中短篇小说写起,然后再入手写长篇。
(本文转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