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允漷 冯生尧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芳草屋845 2018-12-30
崔允漷 冯生尧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和路径,课程结构决定着育人的功能。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各国在高中阶段如何建构共同基础与分化需求相协调的课程结构,这里从两个角度作一分析。

(一)从必修与选修的比例看各国高中的课程结构

我们从12个国家或地区中选择相对可比较的五种高中课程结构作一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高中课程结构国别比较▼

崔允漷 冯生尧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可见,各国高中的课程结构一般呈现为“共同必修(基础)课程+专业分化或自主选修课程”,其中必修(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范围在42%—65%之间,最低的是日本,不低于42%;几乎所有国家的课程结构都有一定的比例是学校自定、自设的课程,最高的可能是韩国,占31%。这既体现了课程民主化的趋势,也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

(二)从共同必修所需要的时间看各国的课程结构

在前期全球高中课程比较研究中,我们曾对各国或地区的共同必修和必选学分进行了统计,发现母语、数学、科学、社会、外语共5个学术领域,在每年50个学分的标准速度下,必修必选需要修读的总计时间,可以划分为三类:[15]

其一,高共同基础型。典型的是德国的文理高中,即较为优秀的学生,上述5个学术领域的课程需2年左右的时间。

其二,中高共同基础型。法国、韩国、俄罗斯、芬兰约1.5年;美国在10至12年级,必修时间在1.5年之上,分不同层次。

其三,低共同基础型。日本约为0.8年;英国中四至中七阶段(9—13年级),5个领域共同基础为0.5年多一点;澳洲维多利亚州,1~10年为义务阶段,11、12年为高中,其时只要求英语学科内选1门考科,再任选3门重点考科、2门一般考科。

我国2003年版的课程方案,课程结构也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最低学分比为116∶22∶6,最低毕业学分为144,其中选修Ⅱ课程是校本课程,必修学分占比为81%,差不多是日本必修学分的两倍,绝对属于高共同基础型。因此,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必须削减必修学分,扩大选修比重。同时,随着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必要提高校本课程的学分比例。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替,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把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归宿,学习方式的变革尤为关键。全球经验表明,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或着力点。研究性学习既可以作为特定的独立课程,也可以作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方式。美国、英国、法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启迪。

(一)美国高中的体系化研究性学习

美国高中早已建立了体系化的研究性学习制度。以杰斐逊科技高中为例,9年级学生必修“生物、英语与技术”综合课程,其中的一个任务是系统地学习科研方法,并开展一项研究课题,打下初步的研究基础。10、11年级,学生选修各门科学类、技术类课程,为12年级修习“高级研究项目”打下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开展各种学科内的活动和探究,进一步强化研究能力。到了12年级,学生必须在校内的13个实验室或者到校外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展开高级研究项目,从而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了高潮。13个校内实验室包括: 天文和天体物理、自动化和机器人、生物技术、化学分析和纳米化学、工程设计、能源系统、微电子、电脑系统、移动/Web应用开发、神经系统、海洋学/地球物理、量子物理和光学、原型和工程材料。扎实而个性化的知识基础、持续系统的研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兴趣。我们曾统计2008~2010三年间中国大陆与美国在中学生英特尔科技大奖赛上的获奖情况,发现在大奖和一等奖,以及二、三、四等奖4个等级上,北京和上海的高中,获奖项目分别为0/3/4/3;而杰斐逊高中一所学校的获奖数就达到了2/2/8/2之多。[16]

(二)英国高中的学科内探究与高考

英国学生在中四、中五期间修读的AS级(高级补充程度)科目,或者中六、中七修读的A-level(高级程度)科目,都要开展或大或小的科研活动。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评分,并按一定比重纳入该科目的总评成绩之中,即为档案袋评价。如在下列A-level科目考试成绩中,生物,平时实验或调查占25%;物理,实验占35%;地理,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4000字的调查报告,占20%;历史,要求考生撰写两篇1000字的小论文,一篇3000字的个人研究论文,共占35%。[17]在英国,研究性学习已经彻底地、有机地纳入了各个科目的学习和高考之中。

(三)法国高中的框架性个人研究[18]

法国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框架性个人研究”(les travauxpersonnels encadrés,简称TPE)。该课程由国家按经济和社会方向、文科方向、科学方向提供研究主题清单,三个方向既有共同主题,也有各自特定的主题。每两年会更换一次其中的三分之一主题。学生确定的主题必须与国家规定的大的主题相关。

学生在研究时,至少需跨两门学科。以小组形式进行,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个人完成。建议学生小组人数不超过三人。时间上要求每周2小时,最多持续18周,包含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及教师评价环节。相应地,教师要用教学工作时间指导此课程。学生可选择任何形式展示其作品,比如沙盘模型、诗歌、报纸头条、书面文件、科学实验、视频、戏剧表演、网页、海报等。学生的研究过程必须包含研究步骤与文献检索。通过文献研究,学生把问题进一步细化,从而确定制作与所选主题最适合的作品。

框架性个人研究纳入毕业考试,在高二学年末提前考核,还赋予2倍的分数权重。具体的做法是,以口试的方式,3人一组,每组30分钟;评价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相匹配,包括考察整个研究过程、学生日常口头与书面表达,以及最终作品。

框架性个人研究为学生提供了真正完成一项研究任务的机会,从最初的概念构想,到最终完成作品,其个人的工作日记会是学业生涯中重要的纪念。

美、英、法的经验充分表明了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加以设置,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但总体而言,由于评价、教师、安全、管理等相关政策配套不足,该课程的全面实施情况和实际成效都欠理想,这也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需要继承与发展的重点议题。

本文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生尧合著文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世界性的课题与经验》

参考文献

崔允漷 冯生尧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